從SI挺進SI+ 孕育智慧建築推手 智慧應用 影音
蔡司
ST Microsite

從SI挺進SI+ 孕育智慧建築推手

  • DIGITIMES企劃

探究智慧建築的主要意涵,係以資通訊技術為核心,為建築物帶入諸如安全監控、健康照護、舒適便利與節能減碳等多元價值,其首要關鍵,即是讓傳統營建產業能與ICT統服務結合,由此看來,居間扮演異質系統整合的SI,無疑是智慧建築的關鍵推手。

按內政部營建署定義,智慧建築所謂的「系統整合」,係以建築永續營運管理與發展的基礎,其目乃在於建立建築物內各項自動化服務系統在系統統合上之作為、成效與效益,範圍含括了系統或設備間之連動、中央監控室規劃、中央監控系統的導入、監控的留設、整合系統管道空間的檢討、Web化操作管理的性能…等等諸多重點項目。

SI+可協助建立一個植基BIM的整合管理平合。

SI+可協助建立一個植基BIM的整合管理平合。

環顧智慧建築從上到下的價值鏈,無論是土地開發商、建築設計業、工程營造業、建材與設備製造業、物業管理業,乃至於最終住戶,都不可能單憑一己之力,成就整個智慧建築大局;值此時刻,SI便可踢出臨門一腳,藉由共通性ICT平台、雲端資料庫服務、智慧控制模組、建築能耗動態模擬分析系統、智慧建築設計平台…等關鍵解方案,將各項異質因素通通納管於單一管理機制,並使各系統得以聯網並具連動功能。

在此前提下,若說SI是智慧建築的最後一哩,絕對不為過。

超級大型系統整合商  有助突破層層障礙

只不過,一般人們印象中的SI,往往都僅侷限在單一或少數特定領域,有的嫻熟於ICT技術,有的擅長機電、空調、消防、安全,要嘛無法與週邊產業相鏈結,要嘛就是整合效率不彰,倘若任由這些SI各吹各的調,肯定難以迎合民眾之於智慧建築的安全、健康、便利、舒適與節能等種種期望值。

更有甚者,過往台灣營建產業因為講究專業、分工細膩,導致習慣採取線性作業,欠缺整合管理觀念,此一沿襲已久的生態,也很難作為SI賴以厚植戰力的溫床。

因此經濟部工業局即在2012年明白點出,儘速培植超級大型系統整合(SI+)業者,將是推動智慧建築的重要成功關鍵所在!究竟什麼是SI+?此概念係提供整體系統服務與評估之營運模式,其搭配的技術包括:建材測試與資料庫建置、產品與系統可靠度驗證、設計與分析、運算邏輯開發等等。

如此一來,處在地產開發、創意設計、工程營造、設備製造、檢測驗證、智慧感測、網通監控、服務管理、建材、流通…等不同業態之間,均應以SI+為箇中樞紐,繼而藉由各弱電子系統的訊息共享、機電設備之納入中央監控、建築物空間對於弱電系統配置的留設,乃至於以保障生命財產為前提建立整合連動功能,將種種元素予以融合,繼而充分滿足安全監控、健康照護、智慧設計、綜合管理服務(含智慧電表、能源管理、保養裝修、防災…等眾多項目)、便利舒適等每一個層面的智慧化需求。

總括而論,SI+所應具備的能力及其工具內容,主要不外六大重點,分別是減少各分工介面的溝通阻礙、建立本地資產資料庫、評估新技術與新產品潛力、建置數位參數化與可互相操作之標準模型?工程文件、建置雲端服務媒合平台與商業模式,以及協助推動建築能源標示與分級。

若干具備智慧建築導入實務經驗的技師,再把SI+所需具備的實力予以濃縮。所謂智慧建築,說穿了,重點即在於讓建築物具備可維護管理之功能,賴以實踐目標的兩大關鍵,一是綜合佈線,另一則是設施管理,而最終可彰顯管理價值的重點載具,顯然就是橫跨長度、寬度、高度、時間、成本、設施等6D維度的「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SI+應透過BIM協助物業管者,建立後續的維護管理能力。

借助試練場域  打造在地SI+業者

持平而論,單靠民間業者藉由個案經驗之累積,欲從SI進階為SI+,進化速度可能稍嫌不足。

因此,宜以政府帶頭號召核心業者投入,經由便利商店、低(零)耗能建物、智慧節能商業大樓、智慧住宅,甚至是大型造鎮、智慧社區或智慧城市等不同試練場域的實戰洗禮,將各項關鍵技術導入城市建築、工業區或園區新舊建築等標的物,藉以創造SI+成功實績,從而建立可輸出國際之產業能量,如此方能搶佔先機。

關於智慧建築專欄

隨著ICT產業邁入智能化應用新藍海,為加速台灣智慧應用創新服務之發展,建構產業全球發展之能量,特別企劃智慧建築之系列專欄,分別就「技術與標準」、「導入及運用」以及「案例分享」進行系列報導,並定期於每周三上刊,若讀者對文章內容有任何建議,或希望投稿,請聯繫:elisha.hung@digitimes.com洪小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