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量資料不僅挖掘需求、亦能創造需求 智慧應用 影音
太陽誘電株式會社
參數科技

巨量資料不僅挖掘需求、亦能創造需求

  • DIGITIMES企劃

Wal-Mart從20年前創造「啤酒與尿布」傳奇故事迄今,一路都堪稱資料分析應用的模範生。來源:houstonchronicle.com
Wal-Mart從20年前創造「啤酒與尿布」傳奇故事迄今,一路都堪稱資料分析應用的模範生。來源:houstonchronicle.com

說起零售業Big Data應用,同樣位居全球營運規模前三大行列的Wal-Mart、Tesco,都已樹立足以讓同業後進起而效尤的應用範例,其中的奧妙,相當值得一探究竟。

摩斯漢堡曾透過小白板,披露過這麼一段話:簡單的事重複做,即可做專家;重複的事用力做;就可做贏家。新世代的企業,必須顛覆傳統,凡事以顧客需求為依歸,進而持之以恆、紮紮實地思考商品布局略,再藉由嚴明的紀律來貫徹執行,方可循序漸進擴大事業版圖。

上述法則,對於百貨零售等服務型產業尤其適用;然而,此類企業如何掌握顧客需求,僅倚靠直覺猜測?憑藉問卷調查?抑或單純仰賴POS交易數據?這些途徑,固然都有幾分道理,但都失之偏頗、片段,甚至與事實多所悖離,更值得採納的進取之道,無疑就是巨量資料分析!

對岸的淘寶網,迄今上架商品項目已突破10億,註冊會員人數超過5億,單日流量高達20億人次之譜,依此規模而論,實已堪稱全球最大的網路購物平台而當之無愧。由於
流量龐大,因而每天為淘寶網創造1.5 PB巨量資料,可作為洞察顧客需求的堅實基礎。

個人精準推薦 贏得顧客好評
然而淘寶網所擁有的資料,不僅涵蓋結構化數據、日誌(Log)、文字…等多樣化型式,且存在著商品、品牌、賣家與買家等錯綜複雜的維度,其間更夾雜了諸如惡意評價、非法交易等低品質數據,倘若意欲憑藉傳統分析工具,必然難以看出端倪;著眼於此,該公司遂決定以Hadoop為基礎,發展客製化MySQL資料庫、客製化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開原碼OceanBase、資料視覺化呈現Garuda,以及資料查詢介面glider等一系列巨量資料應用工具,藉以推出名為「一淘網」的個人化精準推薦服務。

時至今日,消費者只要在一淘網搜尋商品,即可一併獲得3類精準推薦結果,分別是「同樣觀看此商品的人還看了什麼」、「購買此商品的人還買了什麼」與「看過本節的人也在看什麼」,並搭配露出相對應的廣告資訊;藉由此項服務的推出,淘寶網成功形塑了「猜你喜歡」的驚艷形象,使其更加坐穩了全中國大陸最大購物搜索引擎的寶座。

相同的應用思維,當然也屢屢出現於歐美大型零售業者,且運用的精巧程度,更加讓人嘖嘖稱奇。英國最大的量販零售業者Tesco,在1994年創立了網路購物平台Tesco.com,此後不到兩年時間,便一躍成為全球流量最大的家庭購物網路,甚至被倫敦居民視為網路菜市場;由於Tesco兼具實體及虛擬通路,許多消費者也頻頻穿梭在虛實平台中購物,使該公司得以彙集龐大的顧客購物歷程資料。

有了如此豐沛的資源,使得Tesco可以運用巨量資料分析技術,洞察每一位會員的基本屬性與偏好,如此一來,當消費者登入Tesco.com準備進行購物,便毋需在成千上百種品項中「翻山越嶺」,而可在個人化的「Favorites」園地中,快速挑選到自己所欲購買的商品,且精準度甚高。

在此前提下,樂於進入Tesco.com進行購物的人流,總是絡繹不絕,顯見Tesco已經靠著巨量資料分析技術,成功刺激了消費者持續購物的慾望,從而帶動商品銷售量的上揚,Tesco也拜銷售量能的提升所賜,對於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也跟著變強了,不僅有利於談定更為低廉的進貨價格,亦取得了要求供應商配合諸多事項的主導權,例如貨品只要稍稍不符Tesco預設的尺寸、規格或品質上的要求,便直接剔除不予進貨,連帶有助於大幅減少消費者購得瑕疵品的機率,少了客訴,對於Tesco的忠誠度也隨之提高;換言之,一切的正向循環,其實都始於巨量資料分析應用。

Wal-Mart利用Big Data 拉抬業績並兼顧環保
至於早在90年代,即寫下了「啤酒與尿布」傳奇故事的Wal-Mart,一向擅長於從細微的消費者習慣中找尋機會點,自然不會錯過Big Data這場盛宴。該公司為巨量資料所展開的軍備布局,著實可謂洋洋灑灑,比起上述的Tesco更是壯觀,先是在2011年四月出資3億美元買下精於分類社群媒體資訊的Kosmix,使其能夠及早從 Tweeter、Facebook等網站掌握消費者購物意向,更大費周章在內部設立了巨量資料實驗室(WalmartLabs),專責追蹤川流不息的社群媒體動態,從而有能力針對不同時段、不同地區的消費者的採購偏好,使得Wal-Mart即便面向南轅北轍的不同消費族群,也能提供精準的商品推薦服務。

在2012年期間,傳來讓人不禁為之矚目的訊息,Wal-Mart與臉書(Facebook)達成合作協議,彼此將互相開放資料,也就是說Wal-Mart可藉此取得消費者在Facebook上的購物資訊,而Facebook也藉此將戰線從線上轉到線下,期望在實體銷售部分有所突破;足以顯示這兩家各據一方的重量級業者,都將巨量資料視為營運更上層樓的關鍵轉捩點。

於是乎,任何可能影響消費者採購意向的關聯譜圖,舉凡消費者本人、商家、家人、親戚、同事、同學,乃至於社群媒體的網友,幾乎都已納入Wal-Mart的巨量資料分析脈絡之中;也難怪這家始終居於全球零售業龍頭的企業,如今不但有能力挖掘潛藏在消費者內心深處的真實需求,更能進一步創造需求,重新定義市場的消費模式。

如果說Wal-Mart熱情擁抱Big Data,只是「唯利是圖」亟欲不斷衝高業績,那未免也太窄化了巨量資料分析應用的格局。事實上,Wal-Mart也靠著Big Data大幅推升企業形象,蛻變為致力推動綠色環保的典範業者。

該公司如何利用Big Data做環保?在2011年期間,其宣布啟動備受業界關注的碳標籤計畫,要求上游供應商都必須予以響應,利用碳標籤揭露碳足跡,唯有碳排放量低於預設標準而通過認證者,才能准許上架,若供應商拒不配合,便將從Wal-Mart合作夥伴行列中剔除;而碳標籤上的碳足跡,一路詳實記載每項商品在生產、運輸過程中,所耗用的水資源,以及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數量,如此龐大的資訊,都將彙整於後檯環保資料庫,而在資料處理過程中,Big Data技術無疑發揮了重大的關鍵助力。

看完了東西方大型零售業的巨量資料分析應用之道,回過頭來看台灣零售業,縱使仍有進步空間,但可喜的是,已經開始萌芽。

例如若干利用數位看板經營廣告業務的業者,在便利商店播放廣告的同時,即能透過營幕偵測前方觀眾的年齡、性別及一切行為,舉凡哪一類型觀眾,經常在某一時段赴便利商店購物,買了哪些商品,偏好駐足觀賞哪一段廣告影片,全都可以鉅細靡遺地記錄下來,這些記錄,無疑就是可供善加運用的巨量資料素材,一旦加以分析,即能產出許多寶貴的商業致勝線索。

比方說,每當下午稍晚時段,許多剛剛放學的學子,都習慣聚集在便利商店,且不時採購諸如關東煮、包子等簡易食材,而數位廣告業者歷經長時間資料收集與分析後,從中找出大致的定律,一來可以向鎖定學生消費訴求的業主提供情報,以便在特定短暫時間,集中火力播送廣告,而非像過去般亂槍打鳥、漫天灑網,徒然耗費大把行銷資源在不恰當的時間或地點,真正的TA卻鮮少接收得到相關資訊。

另一方面,這些分析成果,亦可作為便利商店(或其他類型的零售業者)的營運情報,延續上述案例,每逢學生放學之前,便預先備妥足夠數量的關東煮或包子,以免因準備不及而錯失垂手可得的商機。這些案例看似簡單,但卻蘊藏無限可能,頗值得相關業者予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