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雲的困難與挑戰
政府目前極力推動各個產業應用雲端運算技術,對醫療產業而言,最重要的計畫就是健康雲計畫,而對ICT產業而言,包括醫療雲帶來的電子病歷交換機制、保健雲帶來的智慧行動軟硬體應用,以及照護雲帶來的感測技術應用,更是值得爭取的商機。
目前我們在醫療院所裡看診、住院、接受醫療照護所留下的各式各樣紀錄、影像、報告,多半仍會以紙本或實體方式(如X光片)保存。這些與個人健康息息相關的各類資訊,除了讓醫療人員用來診斷病情及醫療方式外,往往還要提供病患個人使用,如申請保險、請假或免除法律責任(如免服兵役)等,而因為與個人健康有關,病患難免會希望能更了解病情,因此常會面臨複製或傳送的需要。
因此,這些醫療資訊雖由醫師或醫療機構保存,但病患個人也擁有查閱及請求複本的權利,才有機會瞭解自己該選擇何種診治方式、目前的健康狀況及尋求其他協助等。
但只要是有過申請診斷證明書經驗的人,都會感受到過程的不便,那是因為這些醫療資訊,都是隱密性、秘密性需求非常高的資訊,不管是從法律面或道德面,都不能像一般資訊一樣任意流通,更不能讓不相干的人查閱。
因為,社會大眾對某些疾病或多或少都會存有一些偏見,如癌童中途之家被附近居民抵制,失智症、愛滋病或精障病患也都會遭人排斥等事件,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甚至有些公眾人物的醫療資訊,往往也會被用來作為攻擊或炒作新聞的手段,可見醫療資訊必須得好好地保護,避免非必要性的使用與揭露。
但雲端技術應用的主要價值之一,就是可以迅速的儲存、管理、利用及交換重要資訊。如何兼顧病患個人對自己的醫療資訊有接近、使用、取得的權利,同時又能讓這些敏感資訊儘量保持秘密性,僅在必要時才能被一定範圍的人取得、知悉,便成為推動健康雲的主要挑戰及困難。
健康雲考驗醫學倫理及醫病關係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欣柔指出,從個人自主控制資訊需求的角度來說,有人可能並不想讓自己的病歷或其他健康資訊上雲端,那麼這些人有沒有選擇說不的權利與機會?從維護資訊秘密性、控制對資訊的接近使用而言,電子化、雲端化的病歷與紙本、實體病歷相比,維持資訊隱密性的難度是不是也會相對增加?
林欣柔更指出,個人健康資訊跟其他資訊有個非常大的差異點:健康資訊往往是在醫病關係中所產生,我們生什麼病、檢查結果如何、X光片看起來如何,這些都需透過醫師問診、檢查、判斷後才會產生資訊而被紀錄下來。因此,從幾千年前起,醫學專業就期許自己在倫理上應負有保護病人資訊秘密性的義務,讓病人可放心接受問診與治療,這對於醫病間的信任、醫療的品質都具有高度重要性。
因此,「健康雲」若允許或甚至要求醫師及醫療院所,必須提供及上傳病患醫療資訊,這是不是代表醫師與醫療院所,對病人資訊都不再負有保密義務?尤其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中,由於檢驗方式日趨複雜,產生的資訊也都已數位化,複製傳遞的便利雖然增加,但即使有資料加密技術,外洩的可能性還是比傳統紙本作業來得高。
加上醫療院所朝向大型化與複雜化發展後,除了醫師外,能夠接觸醫療資訊的人員也愈來愈多。如果在倫理上及法律上,無法讓這些人員對病人資訊負有更多的保密義務,勢必可能會衍生許多醫療及法律糾紛,可能因此造成醫病關係更加緊張,進而影響醫療行為,相信並非健康雲推動過程所樂見,亟待有關單位在推動健康雲時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