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資訊科技現況與未來 智慧應用 影音
新思
ST Microsite

台灣健康資訊科技現況與未來

  • DIGITIMES企劃

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 許明暉
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 許明暉

衛生福利部技監兼資訊處處長許明暉先生,介紹台灣醫療資訊法發展歷程。首先他談到當今的Big Data(巨量資料)每個人都在談,即使不知道如何做,但每個人都宣稱正在做,因此不管是雲端或Health IT(醫療資訊科技),基本上的困難處在於有“模糊性”,若Roadmap(藍圖)是清楚的,其實就沒那麼多的困難。因此我們必須邊測試邊尋找方向,加上此計畫無法由政府獨立完成,必須結合產官學研加上民眾的支持才能繼續往下走。

台灣目前的Health IT(醫療IT)相較於其他國家來說,是處於相當好的狀態,因為早在1988年的Main Frame年代,衛福部就開始推動HIN(全國醫療資訊網計畫),將北中南區網路中心的資料做串連。自1998年電腦走向Client-Server架構,便開始實施HIN 2.0,朝醫療資訊標準及電子病歷應用及推廣,與重要衛生醫療資訊應用計畫來邁進。

自2008年開始實施NHIP(國民健康資訊建設計畫),朝向健康資訊基礎建設,讓國民可得到自己的健康資訊。而2013年開始正式推動「台灣健康雲計畫」,透過健康資通訊基礎建設及雲端化概念之運用,為醫療與健康等院所提供完整的醫療資訊,也為民眾提供更好醫療照護服務。

良好的醫療資訊基礎建設 讓每塊錢用在刀口上

許明暉表示,衛福部很早就提出了「健康雲」這個名詞,一直到2013年9月2日行政院核可,並開始啟動「台灣健康雲」計畫,以延續Health IT在台灣的蓬勃發展,而這也是台灣醫療資訊建設最核心的價值。

許明暉舉例說,最近美國於2013年10月上線的ObamaCare (歐巴馬醫改法案,又稱“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PPACA) ,已經被美國民眾罵翻了。因為在美國,每1塊錢支付在健康照護之中,就有0.26美元支付在行政費用上,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的醫療搞的如此昂貴的原因。從數據來看,美國花掉17%的GDP在醫療照護上,但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卻沒有台灣人還久。

至於台灣,則僅花掉6.9%的GDP在醫療照護上,就把台灣民眾照顧得很好。這應感謝台灣前線醫護人員的長努力與服務,再來就是台灣Health IT建設所帶來的高效率。讓台灣在每1塊錢支付在健康照護之中,僅花了0.02元在行政處理費用上。

未來趨勢—個人化醫療

Leroy Hood教授在2013年4月蒞台演講時,所提出的P4 medicine新世代健康照護,即是「個人化醫療」,包含Personalized(個人化)、Participatory(民眾參與)、Predictive(預測)、Preventive(預防)。許明暉說明,以往的醫療照顧有時候是醫護人員很關心病情,但病人卻漠不關心,未來應該修正成醫方要照顧病方,病方要參與,接著醫方要提供預測與預防。

許明暉也舉例好萊塢女星Angelina Jolie(安潔莉娜裘莉)的故事,因為她的基因具有高致乳癌的機率,為了降低罹癌風險,她決定將乳房做預防性的切除與重建。透過基因定序,提早做疾病預防,這就是個人化醫療的實際體現。

因此,如某人的基因有高度致肺癌的機率,就建議他少抽菸。而有氣喘的人就可以提供適當的工具(如氣喘手機),在隔天若有沙塵暴來臨時就可透過簡訊發送給病人,以預防氣喘的發生。

健康四大雲 全面照顧民眾健康與增進福祉

行政院於2012年11月通過「雲端運算應用產業發展方案」,預計5年投入240億元,推動雲端基礎建設、提升政府效率、落實便民服務。這部分包含了行政院各部會的總共10種雲。

其中衛福部的「健康雲」受到各界高度期待,其計畫整體架構包含了醫療、照護、保健及防疫等4種雲,前三者跟民眾息息相關,未來將提供國民電子健康紀錄並有登入帳號讓一般民眾使用。而防疫雲主要是預防傳染病工作,主要提供給專家使用。

在執行計畫上,「醫療雲」部分,持續推動全國電子病歷系統的雲端交換平台,最終目標是未來民眾透過健保IC卡,便能調閱在各醫院的就診紀錄與病歷摘要資料。「照護雲」的使命,就是將民眾健康與福祉放在單一平台來思考,透過ICT科技來照顧銀髮族的健康、安全、社交、活動、營養等五大居家需求。

「保健雲」的用處就是擴增預防保健資料庫,並有趣化,透過下載App,讓民眾可以善加應用,以做到個人預防保健。「防疫雲」則運用上述來進行傳染病的通報,這部分美國疾管局需要2周才能蒐集到所有資料,而台灣只要3天即可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