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A在ICU之臨床資訊應用 智慧應用 影音
蔡司
ST Microsite

ICCA在ICU之臨床資訊應用

  • DIGITIMES企劃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ICU主任 賴吾為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ICU主任 賴吾為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外科ICU(加護病房)主任賴吾為醫師,分享該醫院建構飛利浦的ICCA(IntelliSpace Critical Care and Anesthesia,重症監護及麻醉之智慧醫療資訊系統;或稱ICIP)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與利弊。他表示,成大醫院自2005年起每年都編列預算來擴充成人加護病房,至今有成人106床。後來小兒科也跟進,將於2014年初建構完畢。

臨床資訊系統導入的困境與利弊

加護病房臨床資訊系統有三個層次:層次1是「床邊資訊自動蒐集」(完全整合醫療IT架構),供醫療人員參考與追蹤;層次2是「研究」(形成一大型診療資料庫),可供資料探勘用;層次3是想做到「預測」(支持診斷決策)與財務分析。

賴吾為說,在醫院ICU建構之初,面臨到許多壓力。因為“系統轉換”會讓很多原本熟悉的事物,變得無法預測與控制。他引用一張示意圖,來解釋系統轉換應有的態度,就是要有風險意識,以及一旦轉換了就是一條不歸路。

他以CPOE(醫令系統)在防止用藥錯誤當例子,用藥錯誤可細分為: 處方、抄寫、調劑、給藥等錯誤,而CPOE可有效防止前兩者,降低一半以上的用藥錯誤。但數位化之後,很多細節還是要很小心。例如Penicillamine(青黴胺,重金屬解毒藥)和Penicillins(盤尼西林,可抑制細菌的抗生素)的前8個字都一樣,另外像是Dexamethasone (地塞米松,抑制或防止藥物過敏反應)和Dextromethorphan(右美沙芬,鎮咳藥物)兩個長得也很像,連藥師都可能會看錯。因此縱使有CPOE(醫令系統)幫忙點選藥物時,就要仔細看,避免輸入錯誤而造成嚴重醫療缺失。

因此,徒有先進電腦科技,但醫師若心不在焉,或單位文化上沒有跟上來,還是沒有用的。好比從一棟失火的大樓跳到另一棟失火大樓一樣,人工問題解決了但又產生了新的電腦輸入錯誤的問題。此外,引進一套新系統要在短期內看出成效並不容易,所以要靠好的領導人才,提出願景,說服大家一起向前。並讓別人自動自發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才能改變醫院文化,讓電腦科技發揮加分效果。

加護病房的核心思想=安全+有效

加護病房因為要提供安全性、整體性、適切性、連續性及有效性等用途,因此在引進任何新系統時,都要以服務病人的方向去做。這可從照顧的連續性說服內外科醫師,將內外科的表單統一,再利用輸入與輸出分開的觀念,讓內外科醫師各取所需。ICIP(臨床資訊系統)欄位的正確性和完整性如何確認呢?我們是藉數位化的大交班本,由每班(即每八小時)的組長負責確認以確保欄位的正確性和完整性。

ICIP是HIS(醫院資訊系統)的一部分,且建制的時間不一,由HIS到加護病房的ICIP較容易。後到前較困難,因此目前作法是將CPOE和病程記錄還是在HIS系統上,換言之,加護病房是維持兩套系統在運作。此外,配合單位文化的各式例行性會議,充分利用ICIP自動收錄資料的特性,演化出加護病房案例討論系統(CaseReview系統),案例在討論後,就能線上即刻歸因存檔。讓ICIP/ICCA系統發揮整體功效。

賴吾為以組合式照護(bundle care)的4個組合與分工為例指出,醫師置放過程由護理師記錄完成(因護理師要完成侵襲性治療處置護理紀錄單)、護理師的每日照護(當護理師完成身體評估就也完成組合式照顧中要填寫的欄位了)、醫師每日評估(完成後就會形成稽核的資料)、及內外稽核(透過順從率儀表板等後端系統來稽核並驗證),都可達到避免資料重複輸入的目的。

整合的管理與監控中心 並建構緊急疏散與早期警訊系統

當加護病房床數變多時,ICU辦公室需要一個中控面板,以提供視覺化、整合化的資訊。目前成大醫院加護病房監控中心,以單位顯示方格方式,呈現出各病床的使用狀態(病患姓名、住院天數),並每30秒自動更新,點入方格後,可顯示病人生理監視器畫面。總之,其ICD(智慧中控儀表板)採全自動化、一目了然的概念來設計,以便能層層解析,一窺究竟。

在火災緊急疏散條件上,採不同顏色來區別病患狀況(如: 綠=可自行走動;黃=無呼吸器,四肢無力、無法自行走動;紅=必須靠機器維生)。且各單位緊急疏散一覽表交班畫面也能一目了然。

在研究部分,有ICIP資料研究模組,並串連到HIS的多樣資料庫,目前正在進行中。至於預測與支援決策部分,目前還未實施。未來也希望透過智慧型學習模式來從事分析與預測做出醫療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