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BI分析文化 驅使各部門共襄盛舉 智慧應用 影音
vishay
ST Microsite

建立BI分析文化 驅使各部門共襄盛舉

  • DIGITIMES企劃

近十多年來,企業不分營運規模大小、無論產業屬性為何,多紛紛著手佈建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BI)系統;由此觀之,BI對於企業制定經營與行銷決策之重要性,實已無庸置疑。但事實上,BI之於企業的價值,並不僅止於此。

從早期的決策支援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高階主管資訊系統(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EIS)以降,伴隨批次報表、OLAP查詢、資料探勘預測一路推展,乃至於邇來被喊得震天價響的巨量資料(Big Data),可謂萬變不離其宗,都可歸類為商業智慧分析的演進脈絡。

各部門例行事務的執行,多能拜商業智慧分析應用所賜,進而提升效率。DIGITIMES攝

各部門例行事務的執行,多能拜商業智慧分析應用所賜,進而提升效率。DIGITIMES攝

因此持平而論,商業智慧分析並不是初來乍到的新穎議題,也不僅是企業聊備一格、可有可無的附屬品,時至今日,它已是企業賴以推動即時分析、優化營運決策的必要工具。

不少企業高階主管,都曾拜讀過「啤酒與尿布」、「比父親更早得知女兒懷孕」等經典故事,也多為此而悸動不已,體認到企業意欲在倍速競爭時代脫穎而出,勢必得仰賴商業智慧分析;唯有導入相關解決方案,方可挖掘有助於創造價值的機會,以及競爭優勢之潛能,同時一舉善盡績效管理與分析、風險管理之評估、財務運作之優化等關鍵任務。

但縱然許多企業都已引進BI系統,並總是說道受惠於BI,成功幫助該公司提升了多少效能、降低了多少成本,又搶先看透了多少商業契機;但很可惜的是,若干看似對BI浸淫已深的企業,後續不但未能創造業務高峰,反倒出現令人驚悚的營運虧損慘況,讓人不禁納悶,被各界形容為神兵利器的BI,真的那麼神?那麼利?抑或這些企業在推動商業智慧分析的過程中,其實有所疏忽?

綜觀企業商業智慧分析成效不彰的緣由,經常被提及的幾個因素,不外乎是企業決策高層對於BI期望值過高、資料正確性不足,當然也有人怪罪於BI相關產品還不夠成熟;總結來說,成功實踐BI價值的最大關卡,其實並非技術,而有很大部分來自於資料來源的管理,以及商業模型的建立,這些環節顯然都不是外界人士能夠幫上大忙的,只因外界充其量僅能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後續許多事項,仍必須要靠用戶本身,換言之,企業要想確保BI成功達陣,關鍵就在於籌組一支既懂IT、又懂業務的精銳團隊,由他們來推動商業智慧分析應用。

商業智慧分析 絕非少數人囊中物

但不可諱言,大公司也好、小企業也罷,對於組織上述BI部隊的這件事,做得多不盡到位。不少公司的情況是,先設法找少數幾個程度較高的好手,再搭配更大一群程度不足、但期望日後有所成長的人,共同組成這個團隊,說穿了目的就在於節省成本。

雖然冀望團隊成員彼此學習成長,不失為可行之計,但箇中仍不乏問題,首先,所謂「程度較高的好手」,真的既懂IT又懂業務?常見的情況是,這類人士確實堪稱技術或統計好手,也很擅長駕馭資料探勘工具,但說到業務,其實不過是半桶水;其次,縱然企業有幸延攬到IT、業務「文武雙全」的奇才,但畢竟只是少數,至於團隊中的其餘成員,儘管仍不乏學習能力強、邏輯思考敏銳的後起之秀,惟並非人人如此。

在此前提下,企業別無他法,只能運用類似於管理生產線的思維,來管理這個BI團隊,訂定一堆中看而不中用的KPI,以期驅使他們展現預定的成效;然而,欲將企業商業決策成形的重擔,一股腦交付這群良莠不齊的戰士,未免太過沈重,久而久之,此部隊難免淪於士氣低靡、木訥遲鈍、了無創新,與老闆所設定的期望值,始終擁有巨大斷層。

有些老闆或許會想,這批人不堪用,那麼再換一批又何妨?但一再試誤的歷程,無疑就是一次次的虛耗空轉,等於是讓花了大把鈔票建構出來的BI引擎,長期缺乏合適的掌舵者,遲遲無法發揮預期效果,連帶也註定了此專案的悲劇收場。

因此,企業必須設法培養一種文化,驅使人人都將商業智慧分析融入其日常作業情境,而非視BI為幾個高階主管的囊中物,更重要的,也莫將BI應用的推廣重擔,完完全全押注在專責團隊的身上。

各種職能單位 皆可望因BI而得利

當務之急,正是讓不同部門,人人都有機會運用到商業智慧分析工具,莫要錙銖必較於各項工作事務的價值高低,只因偌大的商業艦隊裡頭,任何一根小螺絲釘,都有可能成為宰制戰艦浮沈的關鍵,看似不起眼的例行性報表,譬如應收帳款報表,其出爐時間若能從半天、一天,急縮為半小時或一小時內輕鬆搞定,那麼可以肯定的是,財務部或會計部同仁將可望從日復一日的苦海中抽身,轉而將大部分的時間與心力,投注在貢獻度遠高於報表編製的加值事務上,則該公司優化財務運作的機會,勢必跟著水漲船高。

除了財務部外,其餘部門的工作者,若能善用商業智慧分析,亦將產生諸多驚喜效益。

以業務部門為例,日常必須迫切掌握的事務需求,不外乎是即時營收分析、各項線上服務的流量與品質、線上使用者的分眾與行為趨向、當下熱門的產品或服務,乃至於每檔行銷活動的執行效果,這些問題的解答,可能散佈在不同職能人士的手上,也可能遍佈於不同的資訊系統,倘若事事都得耗時進行數據蒐集與過濾、報表產出,等到好不容易從報表中看出端倪時,往往已錯失諸多黃金契機;凡此種種,都可倚靠商業智慧分析,儘速予以圓滿解決。

一家位在美國的社群遊戲服務供應商,主要透過臉書(Facebook)、Google+、騰訊或MySpace等社群網站,推出各式各樣網頁遊戲,若能吸引更多玩家,自然就有更好的營運績效;但欲確保其商品得以引發全球玩家的共鳴與喜好,其實並不是簡單的事,光靠該公司主事者的經驗、判斷或臆測,絕無可能克竟全功。

於是乎,其決定援引商業智慧分析工具,在每日分析大量使用者行為數據,並剖析不同遊戲商品的使用狀況、服務效能與穩定度,再將這些因子加以關聯分析,進而使自己更加懂得幾件重要的事,一是如何孕育出叫好叫座的熱門遊戲,二是旗下各款遊戲熱門與否的波動趨勢。

在掌握這些關鍵要素後,想當然爾,該社群遊戲服務供應商推出吸睛熱門遊戲的能力,自然較從前高出一大截,也如願將營運績效推升到更佳水平。

另一方面,與企業商業智慧分析的推動息息相關的IT部門,除了設法促使公司決策高層懂得善用BI,其實自己也可透過類似應用,來增進IT管理效能,不論意欲掌握網路、硬體或虛擬化服務狀況,應用服務或網站的品質,資訊安全管理狀態,甚至當下最迫切需要的個人資料保護管理,都可借助商業智慧分析技術,從茫茫的Logfiles、Configs、Messages、Traps/Alerts、Scripts等看出端倪,隨時蒐集數據並執行應用分析,迅速找出所有問題之根源。

例如某金融機構,即是利用商業智慧分析系統,隨時從郵件系統、網站、應用系統、資料庫或檔案系統的流量記錄,快速進行個人資料的交互比對,一併坐收個資保護與警示、軌跡資料與證據保全等多重效益,得以遠離個資外洩威脅之侵擾,連帶為商業智慧分析的擴大運用,做了良好的演繹與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