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定義一切 有助混合雲趁勢增溫 智慧應用 影音
藍牙
Event

軟體定義一切 有助混合雲趁勢增溫

  • DIGITIMES企劃

身處現今倍速競爭時代,似乎已愈來愈不容許企業細火慢燉、逐步培養實力,許多事情,都需要一步到位,不僅到位,還得講究時間的早晚,倘若出手時機晚於競爭對手,那怕只是片刻,均可能令強弱均勢因而易位翻盤。

企業要讓自己又快又準又狠,持續成為市場贏家,必須借助IT的力量,而且這股力量,還得用到恰如其分的精巧地步,當有需要時,不管需求量是大或小,都有取之不盡的IT資源隨侍在側;反之,在不需要時,企業也毋需為了暫時用不上的資源,支付任何無謂的成本。

在此前提下,各項IT技術架構中,最契合企業業務發展靈活性需求的「雲端運算」,便以鋪天蓋地之勢,迅速席捲產、官、學、研、用等不同領域,成為當世最不容忽視的顯學。

雲端運算成為企業必走之路,已然可謂舉世共識,但問題來了,眼前的這條大路上,尚有私有雲、公有雲、混合雲等不同岔路,企業該往哪個方向走,才能獲致最大利益?

無論公私雲端 皆有存在若干罩門

所謂私有雲,乃是企業的所有使用者透過內部網路,共同使用一個由企業建立的資源及服務,它的好處是,比起傳統On-premise模式的IT架構,更易實現各項IT資源之有效運用,也可輕易打破原本涇渭分明的部門、服務、技術框架等眾多壁壘,營造一個可隨時依各方需求挪移運算能力的環境;比方說,假使會計部門進行月結作業,此時便可靈活徵調大量資源,妥善滿足短暫期間內的密集需求。

更重要的是,由於私有雲座落在企業自己的管區內,主要走的是內部網路,而非閒置人等匯集的公眾網路,因此縱然不可免俗地會有資安疑慮與風險,但都還在控制範圍內,至少比公有雲來得小。

至於公有雲,簡言之,即是所有用戶都透過網際網路,共同享有雲端供應商所提供的資源與服務,如頗具知名度的Amazon EC2、Salesforce.com或微軟Azure,無疑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它的好處是,有助於企業減輕布建與管理IT軟硬體系統的成本負擔,與此同時,還能一併提高系統建置速度、以及使用的彈性。

無論公有雲或私有雲,聽來都言之成理。但事實上,事情總有一體兩面,有優點,自然也會有缺點,任憑公有雲、私有雲再好,都脫離不了這個輪迴。

先說私有雲,首先最令企業主望而卻步者,即是其相對高昂的初始建置成本,且爾後伴隨長時間的親力親為,運作過程所衍生管理暨維護負擔,恐怕不會比傳統IT架構來得輕,甚至可能更加沈重。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企業有所誤解,總認為私有雲即等同於虛擬化,因而忽略了重要性同樣不低的自動化,導致許多應用環節,仍然需要人力介入,因此常見終端用戶提出需求後,無法在短暫時間內,經由系統自動配置而取得所需資源,還得仰賴IT管理提供協助;顯而易見,此類「半桶水」私有雲,肯定與企業當初設想的雲端應用願景,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落差。

反觀公有雲,看似已能匯聚大多數企業企盼獲得的效益,但其實就現階段而言,它在企業市場的發酵程度,卻明顯落後私有雲一大截;最主要癥結在於,公有雲不僅存在服務中斷風險,亦不乏資料遺失疑慮,這兩項罩門與企業講求的穩健發展原則,可謂大相逕庭。

尤其在罰則甚重的個資法施行細則,已於2012年底正式上路的前提下,試想,企業如果把財務、產品研發、抑或客戶資料置於公有雲,等於是把重要的數位資產放到不受控制的區域,一旦想要存取,都得取道公眾網路,難免讓不肖份子有可乘之機,倘若莫名其妙淪為外洩個資幫兇,輕則面臨官司纏訟、必須支付罰鍰,重則損害商譽、喪失客戶信任,凡此種種,皆非企業主所樂見,也難怪會對公有雲戒慎恐懼。

兩利相權取其重 導致混合雲形勢大好

相形之下,混合雲算是唯一兼具安全性、資料完整性、可靠性,並能靈活支援企業業務發展的適中選項,蘊含的優勢十分顯著,因此甚具導入價值,無怪乎備受各方看好。

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Gartner,2013年第四季即透過一份報告提出預言,研判全球企業用戶採用雲端運算的比例,勢將逐年增高,且2016年將會是諸多大型企業導入混合雲的關鍵年,待至2017年底,甚至有高達五成比重的大型企業,均將建置混合雲環境;由此可見,混合雲已蔚為一股抵擋不住的趨勢潮流。

Gartner強調,雲端運算並非僅止於一種型態,其中固然有當前最受歡迎的私有雲,然而也有公有雲、混合雲等其他選擇,一旦企業開始有所體認,發現單憑私有雲並不適用於所有服務之際,凡事獨尊私有雲的局面,就會因此而產生變化;久而久之,企業必將逐漸認同,舉凡私有雲、公有雲或混合雲,全都將立基於單一共享基礎上,彼此之間形成互補效應,因而改變了雲端策略的布局走向。

而在稍早前,另一知名研究機構IDC,也預言混合雲、軟體定義資料中心(SDDC)等兩項議題,將可望成為市場熱點。

不可諱言,混合雲對於企業主的最大導入誘因,即是讓企業可基於加法思維,針對應用服務的特性而彈性調配資源,藉以創造最大效率,不論是私有雲或公有雲,單靠任何一邊,都不易實現這般效益;意欲建構混合雲,無非有兩種進取之道,一是先建好私有雲,後續再依實際需求,將部分作業負載遷移至公有雲,另一則恰好相反,即是先採用公有雲服務,再推動私有雲建置,視情況將部分作業負載遷移至私有雲。

無論建立混合雲的途徑或順序為何,毫無疑問,公有雲都是箇中不可迴避的一環。IDC認為,以2013年而論,公有雲市場已然展現長足發展,此一成果,必將對後續混合雲趨勢的成形,產生相當程度的傳導效應,此一效應,勢必在2014年期間逐步顯現。

若單就台灣ICT市場而論,IDC同樣提出了2014年十大趨勢預測,列於第六項趨勢者,即與混合雲息息相關。該機構指出,根據調查,約有兩成八左右比重的台灣企業,已視雲端運算及虛擬化為最優先的IT建置任務,顯示台灣企業多已接受並逐步落實雲端運算目標,值此時刻,攸關混合雲的應用情境與使用案例,必將影響企業雲端推動方向。

可喜的是,在「軟體定義」蔚為熱潮的情況下,已有愈來愈多廠商起而呼應,推出了更多有助於企業異質環境整合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系統管理軟體供應商,提出諸多標榜跨平台管理的實用工具,至於中介軟體或開發軟體業者,也逐漸將中介軟體、開發軟體兩者予以脫鉤,並開始與系統管理軟體的功能做緊密結合,伴隨這些趨勢的演進,在在都有助於企業更易落實混合雲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