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服務仲介 混合雲型態更趨多元 智慧應用 影音
vishay
世平興業

雲端服務仲介 混合雲型態更趨多元

  • 鄭宛倫

Gartner在公布2014年十大策略性技術與趨勢時,點出一個相當重要的訊息,儘管企業投入雲端運算初期,傾向先走私有雲,但在設計架構時,實應考量未來將採用混合雲服務,預先確保後續的整合性與互通性。但不可諱言,企業要想妥善駕馭兩大開放原始碼雲端平台,確實是有一些前提條件。

以Openstack而論,企業意欲以自行建置模式來推動,首先必須捫心自問,其自身是否具備足夠的安裝、故障排除、挖掘潛在問題等等技術能力;主因在於,Openstack本質上是一個API抽象層,抽象化的範圍含括運算、網路、儲存等重要資源的管理,但儘管如此,企業可別以為許多細節都已被抽象化,便毋需具有太過高深的技術能力,相反的,舉凡與底層系統、網路等障礙排除知識,以及攸關Python(註:Openstack係以Openstack程式語言撰寫而成)的軟體技巧,樣樣都得精通。

持平而論,Openstack的擴充性不錯,但順利推動擴充工作的前提,必須建立在熟識並能交互運作OpenStack當中各個專案項目,以及深具Python開發經驗等基礎上,如果企業並不具備這些條件,便應考慮採用OpenStack發行版,由Red Hat、Nebula等供應來源附帶提供技術支援。

至於CloudStack,則受惠於Apache CloudStack社群提供尚稱完備的文件及技術範例,企業相對容易跨入門檻,較值得留意的是,用戶若想進行CloudStack系統擴充,必須透過外掛程式來執行,而相關元件植基於Java,企業如果選擇自行開發,當然必須精通Java語言,當然,倘若無意費心開發外掛元件,即可選擇引進Citrix CloudPlatform,由Citrix所認可的CloudStack夥伴來提供技術支援服務。

論及混合雲議題,重點就在於內外部雲端環境的整合性與互通性,假使企業備極艱辛地終於建構出OpenStack或CloudStack私有雲環境,但屬意採用的公有雲服務,卻不走這些開原碼路線,此時就恐難獲得預期的整合性與互通性。

CSB服務仲介 躍為混合雲重要推手

有其他突破之道?Gartner透過2014年十大策略性技術的發布,所點出的第四大趨勢,即為「混合雲與IT即服務仲介」,顯然就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模式。

上述所指的IT即服務仲介,其實就是雲端服務仲介(Cloud Service Broker;CSB),Gartner看好這類型角色的主因,乃在於混合雲服務蘊含諸多型態,有相對固定的型態,也有極為動態的型態,而CSB正是協助用戶管理眾多型態的要角,負責服務的彙集、整合與客製化;至於CSB的來源,可能出自於第三方機構,但也可能源自企業內部的IT團隊。

據悉,以往絕大多數的混合雲服務型態,都偏向較為固定的格局,譬如一個私有雲與一個公有雲的鏈結,旨在整合某些功能或資料,動態程度並不高,所以也鮮少觸及諸如透支(Overdrafting)、雲端爆量(Cloudbursting)等極具動態效果的議題。

展望未來,倘若CSB內涵有所精進,則企業若想根據政策或利用率,彈性徵調外部服務供應商的IaaS資源,朝向較以往更為動態的部署模式前進,理應更加駕輕就熟。

事實上,CSB並非初來乍到的辭彙,它起源於2009年Gartner所定義的「雲端套利交易(Cloud Arbitrage)」,一直到近幾年,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NIST)才為其賦予更加明確的定義,凡是「管理雲端服務的使用、效能和傳遞,並在雲端供應商與雲端使用者之間協調關係之機構」,都可被稱為CSB;換言之,CSB即是匯聚多種雲端服務,並藉由單一入口網站予以集結呈現,是典型的中介商定位。

而企業透過CSB網站,就能一次搜尋多種立基於多租戶架構的雲端服務資訊,從中判斷是否有適合己用的標的物,若有,即可與CSB建立合作關係;例如Cordys、Nephos等業者,都算是經常被人提及的CSB。

總結來說,用戶所期盼的CSB,通常具備以下關鍵功能。第一,需協助進行選擇、比價,並確認服務是否符合當地法律;第二,必須針對不同供應商的服務進行必要整合;第三,必須按照用戶的商業流程及業務發展目標,提供對應的客製化服務;第四,必須確保客戶擁有更換雲端服務供應商之彈性,以避免客戶遭特定業者綁定;第五,需協助解決服務契約、技術、帳單或其他問題;第六,必須嚴加確保授權、存取、安全性及法規遵循;最後,最好能一併提供監控、安全、備份與管理等加值服務。

借助全能型業者 一舉引進完備方案

除此之外,另一個邁向混合雲的捷徑,便是挑選兼具各面向雲端產品或服務供輸實力的業者,以此作為推動企業IT轉型的關鍵夥伴;當然,適合列為這類型選項的廠商,絕非期望用戶斷然拋開現有基礎架構、完全仰賴Public Cloud ,也不是將舊版內部部署解決方案貼上新標籤,而可徹頭徹尾地提供真正混合雲方案,唯有如此,才有助於確保企業的IT架構,能夠伴隨業務需求的變化而調整。

最典型的例子,無疑是2013年末問世的微軟Cloud OS雲端作業平台,其主要訴諸一個彈性延伸基礎架構,強調企業可延伸既有IT資產至私有雲資料中心、雲端服務供應商或Windows Azure,接著透過雲端輕鬆管理及部署各項資源;而微軟旗下包括Windows Server 2012 R2、System Center 2012 R2、Windows Azure Pack、SQL Server 2014、Windows Azure、Office 365、Windows Intune、Visual Studio 2013及Windows 8.1等一干產品,個個皆能展現Cloud OS公私有雲一致性技術及架構之特色,讓用戶毋需繼續深陷選擇公有雲、私有雲或傳統資料中心的苦惱。

何以微軟對於Cloud OS著力甚深?主要是因為,根據研究機構調查,時至2020年,全球將有四成五高比重的IT支出,都會與雲端運算相關,但即便如此,全球前2000大企業當中的八成,仍傾向將其一半以上的IT資源,部署在較易於自由調度與管理的內部環境,顯見多數企業都傾向把混合雲列為長久持續發展之策略;著眼於此,微軟決定以Cloud OS作為觸媒,好讓Windows Azure、Windows Server、System Center等不同系統資源,都能夠在資料中心及雲端之間自由挪移,與此同時,用戶都可獲得一致性應用體驗。

而在Cloud OS現身的當下,遠傳電信成為率先響應支援的服務營運商,期許未來能為企業提供數項關鍵助力。首先是提供私有雲概念驗證(POC)環境,幫助企業解決推動虛擬化過程的預算問題,尤其一些並未編列CAPEX預算、或預算尚未獲准的用戶,更適用於此項服務;其次是提供私有雲延伸服務,透過Cloud OS,企業可由中央管理遠傳各地的虛擬主機,將資源池延伸至遠傳,建立資料中心的第二資源。

另一方面,用戶基礎龐大的VMware,亦是企業邁向混合雲的路途中,往往會列入考量的重要選項之一。其對於用戶的誘因在於,VMware vCloud或vSphere,俱為普及率頗高的雲端解決方案,因此當企業選用VMware或VMware vCloud服務供應商(意指VMware的合作夥伴)的雲端產品,便可沿用既有應用程式,毋需重新編寫,亦可借助現有的工具、技能及流程進行雲端管理,不會造成額外負擔。

至於近幾年屢屢揮舞「融合雲」旗號的HP,則是植基於OpenStack闢建出一致性基礎架構,俾使用戶能憑藉HP Cloud OS(註:內建於HP CloudSystem解決方案之中)輕鬆移轉工作負載,並且橫跨混合雲環境善盡服務生命週期管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