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最適CAD工具 助製造業營造最大競爭動能 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參數科技

選定最適CAD工具 助製造業營造最大競爭動能

  • DIGITIMES企劃

不論製造業欲沿用傳統CNC加工模式,或轉而投入3D列印,都必須善用3D CAD軟體,藉以完成創意發展並確保設計品質。PTC
不論製造業欲沿用傳統CNC加工模式,或轉而投入3D列印,都必須善用3D CAD軟體,藉以完成創意發展並確保設計品質。PTC

不可諱言,意欲使3D列印趨勢更形壯大,唯有先從3D CAD技術開始著力;因此製造業不論訴諸3D列印、抑或傳統CNC加工模式,很顯然的,CAD軟體都是不可或缺的利器。

有一則有關3D列印學習課程的招生文宣,它的介紹前言寫道,其實學習3D列印可以很簡單、也很有趣,只需利用免費卻又功能強大的3D繪圖軟體,即可為每個人的創意做最即時的呈現,印一個機器人的零件、為自己的公仔加一件獨有的裝飾、iPod的支架、杯墊或你想像得到的創意上。

上述論點,套用於業餘玩家或個人工作坊,可謂十分貼切,至於企業,念茲在茲的則是可長可遠的穩健發展,固然仍應注重購置成本,但其賴以生財的工具,必須奠基在具備持續性更新、升級、維護、技術支援乃至專業服務之上;考量及此,慎選實用的CAD軟體,對於製造業者而言,肯定至關重大、不容馬虎。

一間從塑膠外殼模具CNC加工起家的上櫃企業透露,早在90年代,當時同業仍不脫黑手思維,都習慣靠著資深老師傅來維持競爭力,所用的設計圖檔,都僅止於2D格局,當時其便決定另闢蹊徑,斥資購進CAD/CAM軟體,讓客戶的2D設計圖檔輕易轉換為3D,再藉由CNC工具機進行加工,因而不論在於加工精度、生產效率,乃至於資源的有效性、可重複性等種種方面,都展現出異於同業的附加價值,因而搏得諸多大型電腦OEM/ODM廠商青睞,訂單如滾雪球般激增,三兩子就打掛一堆幾十年淬煉成精的老師傅,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最佳寫照。

20年過去了,如今3D CAD軟體依威力十足,已成為製造業不容或許的基本武器;尤其時值3D列印席捲之際,更需仰靠專業3D CAD軟體的強大可視性,在設計階段及早發現問題並除錯,以維繫好的設計品質,再利用優質的設計圖檔,佐以3D列印技術,產製出最精良的成品。

運用3D CAD 有助簡化CAE分析難度

回顧製造業的CAD應用史,其實並不算短,甚至比起一些財會軟體的應用歷程來得長,但早期礙於CAD軟體授權費偏高,不見得每家企業都能輕鬆負擔,因此多從2D CAD工具開始用起,直至現今,採用3D CAD軟體的情況才趨於普遍。

導入3D CAD軟體之目的,即在於精確描述產品或零組件的幾何特性及物理特性,所謂幾何特性,即為產品或零組件的長、寬、高等外觀尺寸,至於物理特性,就是模態、應力、強度及共振等資訊。當然也許有人會問,2D CAD不也可以準確描述產品或零組件的幾何特性?但事實上,這些特性的可視性並不強,而且難以藉此建立一個具有效性的實體模型,影響所及,電腦輔助工程分析(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CAE)軟體,自然無法從2D CAD所描述的幾何特性,從中獲取能對物理特性類比與分析的足夠資訊。

反觀3D CAD軟體,不但可以直觀表達產品或零組件的幾何特性,更令使用者備感受用的是,還可一併執行干涉分析,意即提前零件、零件群組與組件之間的干涉與間隙違規情形,不需等到後續裝配時才進行分析。另一方面,藉由3D CAD所建立的模型,儘管未必可為CAE軟體直接套用,但相對於2D CAD模型,仍具備相對可用的物理特性分析基礎。

不可諱言,當然有不少企業認為,一旦導入3D CAD軟體後,即可完全揮別2D CAD軟體,此一觀點並非不正確,但未必是定於一尊的硬道理,此乃由於,3D CAD應用的發揮空間或大或小,某種程度取決於加工設備的自動化程度,假使一間佈滿數值控制加工機床的工廠,即大可全然仰賴3D CAD軟體,然而未必所有工廠的設備自動化程度,都是如此之高,既然如此,2D與3D CAD設計圖檔,就有同時並存之必要。

時至今日,絕大多數3D CAD軟體,都可一併提供2D工程圖檔的產生模組,也就是說,工程師可善用這類型模組,輕易將以方便地將3D模型予以導入,爾後執行尺寸標註、列印出圖等程序,然未必能符合預期的機械製圖品質,因此不少企業仍傾向將3D CAD圖檔加以導出,再交由AutoCad等專業2D CAD工具執行相關處理。

資料整合非難事 企業無需限定單一工具

只不過,3D CAD工具百百種,其間亦不乏Pro/ENGINEER(Creo)、UG(NX)、SolidWorks或Solid Edge等知名產品,即使是同一系列產品,項下又涵蓋了高中低階且具不同價位的子產品,許多企業,難免有所困惑,不知是否應該選定單一工具,讓全體工程師一體適用?其實不必需要如此。

姑且不論廠牌,一般高階的3D CAD軟體,往往適用於對曲面、加工或分析要求較為嚴苛的任務,假使企業內部各個產品開發團隊,所執行的研發工作皆屬於此類,那麼無庸置疑,企業只有咬緊牙關,投注至少2倍於中階產品的高昂授權金,為每位設計師分別導入一套3D CAD軟體,即使所費不貲也無可奈何;反之,如果僅有少部分團隊執行高階任務,其餘團隊的工作難度僅屬一般,則企業即可同時導入高、中階產品,因應不同團隊的實際需求,又可顧及投資成本的適切性。

當然,即使不同產品開發團隊,彼此任務屬性不盡相同,但相互之間的資料交換需求恐難避免,倘若如同前段所述,同一家企業引進不同3D CAD軟體工具,又該如何整合?表面看來,這的確是重要且棘手的問題,但其實並不難解決,只因放眼3D CAD軟體市場,不論廠牌為何、位階高低,理應都能支援IGS、STEP等通用格式,以此作為中介橋樑,便可化異求同,讓不同工具所產生的圖檔,轉換成為有助於彼此溝通的一致語言。

綜觀大多數有關CAD工具的成功案例報導,明顯可見,其與行業別的對應關係至為鮮明,此乃無可厚非之事。舉例來說,生產廚房用品、咖啡機的廠商,產品涉及許多細緻的曲面造型,因此此類業者對於3D CAD軟體的要求標準,自然側重於加工能力、資料庫管理能力及曲面設計能力,從而傾向選用諸如Solid Edge等有限標的,來執行曲面建模工作;至於有些講求模具設計能力的產業,往往期望運用簡單方式,以建立分型線、設計分型面、執行干涉檢查並建立實體模型,便可能青睞PTC Creo等不同選項。

此外,有些產業的設計師講究無拘無束,希望無需一次完成整體組合件的設計,而可隨時靈機一種插入不同零件,快速地進行各種概念試驗,並在試驗過程中反覆修正,直至磨出最佳設計成果為止,如此一來,標榜能適應多變概念設計能力,且迎合設計師偏好之作業慣性的眾多變化的SolidWorks,無疑是不錯選擇。

但另一派人士認為,其實無需顧慮哪些3D CAD軟體功能較強,或是該軟體被廣泛運用於哪些產業,這些因素,與企業自身最適合導入的3D CAD軟體屬性,未必有顯著的關聯性,只因為即便企業用盡心思,決定與客戶或供應商取得最大公約數,因而採用被所屬產業鏈運用頻度最高的標的,但後續在進行資料交流時,仍無可能取得客戶或供應商的原始設計圖檔。

在此前提下,企業宜先釐清自己產品的特徵,檢視自身是否亟需複雜曲面設計,是否擁有大量的型面需要加工,又或者,是否實要經常執行模擬分析,據此界定明確需求,再依照這些需求條件,選擇到最適合己用的3D CAD軟體,才是相對務實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