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慎評估效益 聰明導入智慧化系統 智慧應用 影音
MongoDB
Event

審慎評估效益 聰明導入智慧化系統

  • DIGITIMES企劃

自動化技術在工控領域發展已有多時,廠商對此也都不陌生,由於熟悉度高,因此多數廠商在導入自動化技術時,投資報酬率不會成為建置疑慮,不過相對於自動化概念,智慧化因目前業界還沒有共識,要將自動化系統升級到智慧化時,企業難免會對投資報酬率產生疑慮,畢竟智慧化系統該是什麼樣子?設備廠商都仍眾說紛紜,也難怪導入方一頭霧水。

洛克威爾產品經理黃飛龍表示,「降低成本」與「提升效率」兩大目標,是各類產業經營的不二策略,因此智慧化系統的績效評估也不應脫離此二宗旨,既然企業都多投注了一筆資源下去,智慧化系統就應該在這兩點上有更高回報。

洛克威爾產品經理黃飛龍指出,智慧化系統的效益評估與自動化一樣,仍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為準則。DIGITIMES攝

洛克威爾產品經理黃飛龍指出,智慧化系統的效益評估與自動化一樣,仍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為準則。DIGITIMES攝

因應不同領域 擬定評估方式

在人力成本方面,智慧化不一定是再次精簡人員,而是全面掌握所有人員的作業內容,藉以將人力調配最佳化,效率部分則是讓設備產生數據並加以分析,除可精進製程外,也可使製程更具彈性,加快換線生產的時間。由於這些效益會因導入企業的製造流程與產品類別而有所不同,因此其設備數據的內容無法一概而論,因應各類產業有不同的評估方式。

而要評估效益,可先從自動化的設備建置來看,就普及度來看,大型公共建設與製造業者無疑是自動化設備的前兩名。大型公共建設建置目標明確,且多為政府建設,其投資報酬率有一定的評估方式,因此效益的評量標準與私人企業不盡相同,而屬台灣經濟主體的中小企業,則因資源有限,過去的建置經驗有限,導入自動化設備時,如果沒有適當的顧問服務(Consulting),將會有效益難以浮現的問題產生。

中小企業目前對智慧化製造系統的導入障礙,最主要的因素在於建置成本過高,而且效益不知如何評估兩部分。智慧化系統強調設備間的訊息透明化、無縫化,因此整套系統會需要一部主架構來控制週邊架構,例如由一部HMI主機來管控群組裡的其他HMI,所以系統越龐大,所整合的單一設備越多,各平均分攤的管理平台架構成本就越低,而由於主機所擷取的數據來源越多,其效益也就越高。

黃飛龍表示,智慧化系統的架構走向會依產業別有所不同,建置成本也會相對有差。一般來說,自動化系統的建置成本至少都在新台幣數10萬元以上,要整合升級為智慧化系統,其成本會以系統內的設備數量為估算標準,這個價格包含的成分,除系統產品外,還有導入前的諮詢顧問、教育訓練、導入後的維修服務等。

導入後維修成本要特別注意,因為設備自我診斷已是智慧化製造系統的必備功能,此功能可讓設備當機時,可簡單的自我修復(例如重開機),當設備運作到當初設定的維修參數(如轉速或年限),就會自動通知管控主機,進行維修或更換,避免因設備過勞無預警故障,導致設備停擺,此功能可大幅降低設備停機機率,同時讓維修人員免於逐台奔波檢測設備。

市場教育仍為必要

智慧化系統的建置成本從數十萬元乃至百萬元新台幣以上,對規模不大,每筆支出都需仔細審核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筆龐大的支出。建置了智慧化系統雖可讓製造流程透明化,仔細追蹤製造過程中每項產出的去向或來源,但其投資報酬率並非短期可見其功,就有業者指出,智慧化系統建置完成後,至少必須運作半年,績效才會開始浮現,這龐大的投資、長時間的效益隱藏期,成為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無法承受之重,直接影響了導入意願。

除了預算不足之外,廠商一致指出,市場教育的匱乏,更削弱中小企業對智慧化系統的導入意願,其中市場教育又分為初期的推廣與後期對系統的正確認知,就台灣中小企業目前的情況來看,初期推廣一環仍有待加強,更遑論第二階段的正確認知。

大型企業的資源豐富,e化建置也較完整,自動化系統與之整合升級到智慧化,效益浮現速度快,因此台灣相關單位過去推動智慧化系統時,多將焦點集中在大型企業,對於中小企業則未多所著力,導致目前多數中小企業對智慧化不是毫無所知就是一知半解,對毫無所知者,台灣廠商在進行電話開發時,經常必須先解釋何謂智慧化。

對智慧化一知半解的中小企業,則往往會讓系統功敗垂成,目前最常出現的情況是,企業主過度高估智慧化,以為只要導入後,所有的功能就會水到渠成的順利運轉,隔天即可感受到巨大利益,其實系統導入才是企業智慧化啟動的開始,不管在哪一個環節建構,智慧化都不會主動加快製造動作或減少產品用料,智慧化能做的就是產生、擷取、儲存、分析數據,這些數據或許是流程中每一環節的生產時間,或許是用料數量,廠管人員拿到資料後,還需仔細分析比對,調整出較佳的生產模式,如此績效才會逐漸浮現。

但部分中小企業主卻希望投資報酬率能夠快速而明顯的出現,當事情發展不如己願時,便極容易全面否定智慧化系統價值,從過度高估轉為過度低估,但既已花了龐大資金導入,又不能輕易擱置,於是雖仍維持管理人員,但卻開始縮減編制,最後整套系統緩緩凋零,此後該企業不但對所有自動化化產品心生排斥,其他未導入業者看到同業的失敗案例,也引以為戒,不敢輕易嘗試。

化解導入瓶頸 順利導入系統

除此之外,異部門之間的整合也是問題之一,例如SCADA與MES的整合已是必然趨勢,而MES系統又與MIS部門必須互通,要讓MIS人員全面掌握工廠作業流程,以便與MES廠商充分溝通設計出適合架構固非易事,另一方面要讓廠管人員了解MES與SCADA的導入,將可提升其工作效率,而不只是增加工作負擔,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導入前,企業就必須成立跨部門組織,來負責SCADA的各項事宜,目前產業的做法是將MES系統歸在電腦整合製造部門(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e;CIM)之下進行管理。

上述的導入瓶頸與使用障礙,都是目前中小企業在建置智慧化系統時較常見到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自動化廠商必須從企業主身上著手,除了教導正確e化概念外,還必須提醒企業主要升級智慧化系統,必須要有貫徹的決心與長遠的計畫,方能持續順利的運作系統。

至於導入之後,如何評估投資報酬率?關於這點黃飛龍指出,從設備稼動率、人員成本等方面,會比較容易凸顯出智慧化系統的價值,在進行投資報酬率評估時,企業也可請系統廠商一並加入,現在系統廠商都有顧問團隊,在導入之後協助企業進行系統的持續運作,企業可充分利用此資源,提升系統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