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自動化、智慧化控制系統之發展方向 智慧應用 影音
MongoDB
ST Microsite

工業自動化、智慧化控制系統之發展方向

  • DIGITIMES企劃

從PLC被設計出來,它就在工業自動化領域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你能否想像,就這樣一塊機板,就可以控制比它大好幾百倍的自動化機具?(攝影:張世文)
從PLC被設計出來,它就在工業自動化領域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你能否想像,就這樣一塊機板,就可以控制比它大好幾百倍的自動化機具?(攝影:張世文)

PLC出現以前,在自動化控制上,必須要使用成百上千的繼電器與計數器,才能組成具有相同功能的自動化系統;1969年代PLC被通用汽車使用以來,至今已接近半世紀,這半世紀以來,PLC始終站穩控制系統的核心,即便近年因PC技術提升,PC Based規格控制器被設計出來,也只能與PLC分庭抗禮,但接下來,工業控制會走到什麼地方呢?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1968年公開招標,要求設計新的控制設備以取代繼電器控制裝置,隔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EC)研製出第一台PLC,在美國通用汽車自動裝配線上試用成功,自此開啟了PLC的自動化之路。時至今日,PLC在自動化控制系統中,仍有難以取代的地位,即便歐美大廠如西門子、GE等均投入發展相關系統,仍卻持續不斷精進PLC產品,維持市場的佔有率。

當工業自動化逐步與系統管理做出更多整合時,資料要能管理與分析,就涉及了自動化設備與PC的結構性規劃。(攝影:張世文)

當工業自動化逐步與系統管理做出更多整合時,資料要能管理與分析,就涉及了自動化設備與PC的結構性規劃。(攝影:張世文)

任何技術的發展都有其內在的驅動力,產生於客戶和終端市場的需求,對於工業控制尤其如此,從繼電器邏輯到PLC是一個巨大的革命,這使得機器和裝置控制真正邁入電氣時代;在1990年代,基於總線的控制器使得分散式控制成為現實,並且也產生了匯流排之爭。隨著乙太網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成功應用,其低廉的成本和廣泛的應用,也使得其成為工業領域最為快速發展的技術。

目前自動化已經不能僅是單純的討論單一的產品,而是必須以控制器為核心,進行軟硬體平台的整合,從現場控制器的配置、相關生產資訊的蒐集、管理,一直到後台與企業管理端的平台進行整合,都是在自動化規劃時必需要考量的部分,如此才能協助使用者降低待機、開發與整合系統的時間,做到自動化真正可以達到的效益。

但工廠自動化架構不只要整合現場層與控制層,另還需向上擴增至操作與管理層。像是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生產製造執行系統(MES)等架構,都要能彼此互相連接溝通生產設備與管理資訊,這對企業來說,無需額外的工業硬體元件來進行轉換,減輕負擔後自然成為首選。

PLC變得更為強大,即使面對PC的競爭,今天,PLC仍然是主流的控制器應用,這樣的趨勢,也造成PLC的變形。這樣的變形來自於兩個需求,一方面是由於產線複雜化,資料蒐集、整合及可視化成為一項挑戰,同樣的由於複雜化需求,PLC必須處理更為繁多的資訊及控制工作,核心的「強大化」需求也成為一個必要的發展面向。

Smart Machine

因應可視化的變形,首先就是PLC與HMI的整合。以傳統觀點來看,PLC屬於系統控制的核心,其使用狀況的「即時掌握」在產線上可說是必要要求,但由於PLC沒有介面可以直接觀察其應用狀況,過去均必須要透過外接PC或HMI才能與設備進行溝通,整合HMI與PLC的產品將成為市場的主要趨勢之一。

由於PLC以「控制」為核心,講求的是「穩定」、「速度」與「重覆性」,整合了HMI的PLC不但可以讓系統可以即時偵知,直線連結的資訊也減少了轉換的風險。有愈來愈多的廠商因應這項趨勢做出設計,顯示「資訊可視化」的要求已然成為主流;由於過去在資訊蒐集整合上,必須靠DCS來進行整合,整合HMI的PLC基本上可視為小型的DCS,讓系統的資訊整合進一步提升。

此外,在近年自動化趨勢逐漸開始重視機台的智慧化,尤其是可以自我檢測其零件壽命與效能的Smart Machine浮現檯面,這類需求主要來自於生產線大量使用或是不能出錯的大型機具上。由於這類生產線對產能與人身安全有諸多要求,對於設備的狀況監控(MCM)存在較高的要求,也形成另一層面的挑戰。

由於IT技術帶給工業生產資料庫、資訊傳輸等技術的發展,讓生產系統的能力得以優化,通過對基礎生產資料的採集來分析生產流程的整體狀況,使得工廠不再是由單一機器構成,而是整合成為一個整體,因此必須對其進行全局的資料整合降低生產成本、消除浪費,以提升整體工廠運營效率。

PLC作為裝置的控制中心,必須能夠回饋更多的資料給管理系統進行決策,這使得PLC在今天被賦予更多的任務,而傳統PLC的設計則無法勝任這一需求,因此,新一代的PLC逐漸開始將PC資源整併於其中。B&R所稱的PCC,一般廠商所稱的PAC設備,即是因應此需求而生的產品。

相較於PLC,PAC應用的軟體可規畫較為複雜的控制應用,同時可整合前述包括視覺及MCM的技術。此外,相較於IPC設備,PAC的優勢則在於其分散式的架構及整合性較高的結構,PAC可達成IPC的所有應用規劃,但PAC更為堅固與整合耐用,因此其價值將會呈現在更為複雜而彈性的整合性應用;至於較為單純的運動控制應用,PAC的應用需求就存在於機台是否有必要導入MCM的規畫,像是部分傳統產業應用雖然較為單純,但透過MCM的整合亦可延長機台的壽命,此時導入PAC架構也是合適的。

嵌入式系統的機會?

除了PLC,另一部分要談的,就是嵌入式系統。以工業自動化為中心,嵌入式系統的發展,的確存在相當的重要性。這類應用領域,往往是空間散熱不易、機構設計必須堅固的系統,像是工業自動控制、量測儀器、網路系統、安全監控系統、收售票系統、智慧型運輸系統(ITS)、及軍工規系統等,這類產品多要求低功耗、整合式設計及適合嚴苛環境應用,這類均是RISC架構的專長,可以說RISC架構系統與嵌入式系統的發展,具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由於嵌入式系統著重客製化的彈性設計與應用,存在著多種不同的發展種類與分支,依處理器架構可分為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精簡指令集)與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複雜指令集)。RISC陣營的主力有ARM、MIPS、ARC等,而CISC架構則以Intel為首的x86系統為主。

對於注重產品穩定性的工業用戶,「低功耗」是嵌入式系統處理器的重要需求,處理器的發熱量變小,也可大幅減低系統散熱需求,對應到嵌入式系統結構設計,當系統的發熱量受到控制,也可進一步縮小整體的架構來節省成本。RISC架構系統的確具有這項優勢,而其簡化的基礎也讓其在工業應用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為了成就低功耗,由於效能與功耗本來就一體兩面,過去嵌入式處理器的效能常成為最直接的犧牲品。但隨著製程持續演進,各種多核心、多執行序、動態電源管理、SoC技術的加持,低功耗與高效能兼具,已成為新一代嵌入式處理器的重要特點。

這讓RISC系統與CISC系統所能呈現的效能愈趨接近,也讓過去在工業自動化應用上涇渭分明的兩者之間界線日趨模糊,兩者在需求上與應用上的競合關係,勢必成為重要關注焦點,RISC架構系統如何在發展上從原有以站穩的立足點,走向更寬廣的應用空間,在技術的持續發展下,的確是重要的議題。

然而最終這些令人看了眼花撩亂的系統架構及設計,仍將回歸到由客戶端的需求來作考量,一昧的強調低功耗、製程的先進、甚至是平台開發的優越等,並不見得就能獲得工業用戶的信賴。從客戶需求的角度出發,並提供最彈性的客製化服務與解決方案,終究才是工業系統的本質與利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