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妙用Big Data 從資料中找黃金 智慧應用 影音
蔡司
Event

金融業妙用Big Data 從資料中找黃金

  • DIGITIMES企劃

有人曾經形容,推動巨量資料應用,就好比先剷下一大把沙子,再從沙礫中挖掘黃金;由於沙子含金量不見得高,所以挖掘過程難免辛苦,但一旦真能找到價值不菲的黃金,一切辛苦代價都很值得。

經營百貨、量販零售、連鎖加盟店或電子商務的企業,不時需要面對為數龐大、但忠誠度未必很高的顧客群,如何讓廣大顧客願意在自己的場域裡消費,甚至願意擴大消費規模,無疑是一門不得不做、卻又不容易做的苦功,所以推動巨量資料加值應用的迫切性很高。

同樣的道理,以消金(消費型金融)為首的金融事業,一樣面對為數龐大、但忠誠度未必很高的顧客群,一樣企盼顧客多加關照自己、不做他想,一樣希望從口袋掏出更多錢,選用更多商品與服務;在此前提下,金融業投入巨量資料淘金熱潮,自然也是合情合理;唯一不同之處在於,金融業是一個必須接受政府高度管制的行業,有許多法令規章亟待遵循,比方說,即使同一金控集團旗下,擁有從事不同業別的個體,然不同個體間意欲交互運用個別客戶資料,是受到法令限制的,所以金融業推動巨量資料應用,或許沒辦法像零售業那般大開大闔,或許需要融入更多精巧的設計。

以銀行而論,能夠靠著巨量資料分析,做到哪些事情?若將守勢、攻勢予以區隔,關於守勢部分,被需要優先被滿足的,即是遏止詐騙或非法洗錢等不當行徑,以避免銀行蒙受不必要的錢財或商譽損失。

透過Big Data 信用卡詐騙無所遁形
例如墨西哥的Banco銀行,長期飽受層出不窮的信用卡側錄盜刷事件困擾,亟欲追溯並搗毀犯罪集團的源頭,無奈遲遲找不出正確的章法,倘若運用傳統資料分析技術,難免曠日費時,完全跟不上犯罪集團的蔓延速度,幾經苦思,決定採用巨量資料分析技術,並找來大批統計專家助陣,再根據盜刷時間、盜刷地區等複雜資料維度進行抽絲剝繭,終能利用短短不到一天的分析時間,從看似龐雜的事件中理出頭緒,成功將不宵份子一網成擒,讓該銀行得以迅速止血,此一案例,無疑為巨量資料分析應用,做了非常漂亮的詮釋。

無獨有偶,身為全球業務量排名第一的信用卡發卡組織VISA,也憑藉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巧妙化解了信用卡詐騙、盜領等事件的侵擾。VISA何以必須仰賴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只因為其握有全球規模最大的付費網路系統VisaNet,藉以執行信用卡的支付驗證,每天需要處理逾1億次的授權交易,並與數以百萬計的ATM進行連線存取,所以每天皆會新增上億筆交易記錄,一年累積下來,資料量少說數十TB,要在如此龐大的資料中分析數億個帳戶之間的關聯,運用傳統資料分析技術,並非做不到,但是必須花上至少一個月時間。

此一分析與防制速度,能夠即時應付此起彼落的偽卡交易?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緣於此故,VISA在4年前決定導入Hadoop,運用分散式運算架構處理並分析大量數據,結果硬是將原本得歷時一個月的分析時間,大幅縮短到15分鐘內完成,終至能以最快速度洞悉各地的可疑交易,旋即對銀行提出預警,竭盡所能遏阻詐騙交易。

舉例來說,當某一使用者在英國倫敦刷卡消費,結果此後不到幾分鐘,又在香港進行刷卡,這種明顯悖逆常理的交易行為,看似容易防制,但若僅倚靠過往技術,其實仍有極高難度;如今VISA運用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即可在第一時間察覺異狀,力阻相同事件在各地擴散之勢。

另一方面,以個資法為例,無庸置疑的,金融業肯定是最容易觸法的重點產業之一,台灣即有若干壽險業者,為了避免自己淪為洩露個資的疑犯而不自知,遂由IT部門設計了「爬蟲」,隨時針對各個公開媒體進行搜尋,一旦收集到疑似個資外洩的結果,再加以分類整理,進一步研判這些洩露在外的個資,究竟是否為自己所流出,以便於即時採取因應對策。

而這些資料蒐集與過濾的歷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歷經了浩大工程,確實得來不易,考量及此,該壽險業者也正在認真思索,如何從這個資料洪流裡挖掘箇中價值,進而對業務部門產生助益,由此開啟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藉由精準推薦 實現以客為尊
至於攻勢部分,則一如零售等其他產業的應用情境,意即從大量顧客的行為記錄中,找出值得耕耘的商業契機。例如位在西班牙的Santander銀行,利用巨量資料分析技術挖掘顧客的近期需求,進而在每週發送給顧客的訊息中,個別巧妙置入該顧客可能深感興趣的商品暨相關優惠資訊,藉此帶動顧客採購頻度與數量的提高,終至為該行創造可觀利潤。

新加坡花旗銀行則是將巨量資料應用觸角予以延伸,不僅用以帶動自家商品或服務的銷售業績,也將與之合作的外部商家、餐廳納入整條應用價值鏈,利用消費者的信用卡交易記錄加以分析研判,繼而適時提供相關商家或餐廳的優惠訊息。舉例來說,某一消費者採納了新加坡花旗銀行所提供的此項推薦服務,後端系統便會根據他的所有刷卡交易歷程,包含消費時間或地點等等,分析其購物與飲食習慣,譬如偏好吃泰國菜;某天傍晚時刻,該名消費者在一地刷卡購物後,銀行便隨即傳送訊息,告知他身處的週遭,有關於鄰近泰式餐廳的優惠資訊。

值得一提的,新加坡花旗銀行所運用的巨量資料分析系統,還具備了自我學習、進步的功能,也就是說,銀行為消費者提供商品推薦訊息後,當然有的會獲得採納,有的則不獲青睞,所以系統會根據採納推薦的比例,持續提高後續推薦的精準度,期許帶給消費者更大的貼心與便利。

可以而知,假設你身為銀行業的業務主管,身處在百家爭鳴的激烈競局中,你做到精準推薦,而同業或許做不到、或許不如你做得到位,如此一來,你在消費者眼裡,就多了一份別人所不具備的附加價值,那麼你在競局中脫穎而出的勝算,自然比同業高出一大截,由此可見巨量資料分析,確實魅力無窮。

即便後起之秀 亦能扭轉市場遊戲規則
另外,巨量資料亦是改變金融產業競爭格局的觸媒,為一些新興業者,提供了切入市場的契機。例如保險業界有部分後起之秀,便運用巨量資料開啟了有別傳統的商業模式,透過諸如剎車頻率、行車速度等駕駛行為進行分析比對,據此研判該名駕駛出現意外事故的機率,再根據機率大小彈性收受不同等級的保費,換言之,駕駛行為者,即可適用於較低的保費,然而習慣性採取危險駕駛的族群,保費則急遽升高,終至能站在保險業者的經營角度,於利潤、風險兩端天平之間,巧妙找出最佳的平衡點。

從事小額貸款服務的新興業者ZestCash,一向標榜「讓人人都能貸款」,讓人不禁好奇,何以有業者願意甘冒高風險,承作一些已遭金融機構拒於門外的貸款業務,其中的奧妙就在巨量資料分析。一般銀行通常取決FICO信用卡記錄評分,來決定是否放款,但此一評分機制僅考量不到20種變數,難免失之偏頗,而ZestCash則是利用巨量資料分析技術探測數千個變數,所以能夠巧妙挖掘出更多真相,一些被銀行認定為高風險的貸款案件,到了ZestCash手中,可能變成償債能力無虞的貸款案件,一來一往之間,後者做到更多生意,卻未必承擔更大風險,得以在市場中殺出重圍,全都歸功於巨量資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