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智慧的製造系統 實現製程可視化 智慧應用 影音
太陽誘電株式會社
參數科技

更智慧的製造系統 實現製程可視化

  • DIGITIMES企劃

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中,德國提出了工業4.0(Industry 4.0)的概念,正式宣告智慧製造為核心的新世代工業型態,將成為第四波工業革命,但其實在此一概念問世之前,智慧製造早已被全球製造業談論許久,只是何謂「智慧化」,仍沒有人能精準定義,原因除了此名詞意義模糊外,製造系統的技術眾多,各有不同的核心價值與使用重點,無法用單一概念定義全部,因此智慧化在製造系統不會只有一種解釋,而是由各系統的各自進化,逐一堆疊整合而成。

在製造系統中,機器視覺、運動控制、人機介面包涵了視覺、動作、操控三項核心功能,而這三項技術這幾年也各有進展,機器視覺的乙太網路需求,刺激出Gige Vision的問世,讓系統整合更容易,Softmotion則讓運動控制走出新天地,從軟體面進行設計,突破了傳統運動控制的硬體限制,人機介面與MES的結合,讓生產流程的資訊得以完全透明,達到可視化願景。

這些進化,從最底層、生產線的第一現場,實際改變了製造系統的樣貌,讓智慧製造不只是虛幻的名詞,進一步成為可看到、可操作、已進行,甚至是已完成的動作,以下就針對這些技術的進展逐一介紹。

挾乙太網路優勢 GigE Vision開始攻城掠地

機器視覺雖是新興技術,但在市場需求的快速發展下,各種不同的產品推陳出新,在不同需求及技術供給的競爭下,包括攝影技術、傳輸系統都有多元發展,機器視覺的技術戰場,已邁入戰國時代。

機器視覺是在產線檢測中極重要的一環,近年來在攝影機解析度逐漸提高,影像需求亦更加複雜的情況下,從攝影機到後端分析系統的傳輸介面需求,也跟著受到重視。

傳統來說,在攝影機傳輸介面上,類比式與IEEE 1394向來是兩大應用技術;但從去年開始,挾著乙太網路為基礎的GigE Vision開始攻城掠地,市場上似乎有開始洗牌的趨勢,但GigE Vision是否真能取代IEEE 1394成為市場主流,市場上看法似乎分歧。

照全力推廣GigE Vision的重量級機器視覺廠商Basler的說法,GigE Vision當然有相當的競爭力,事實上GigE Vision在介面的整合上,也頗受使用者青睞,由於GigE Vision以乙太網路技術為其主要優勢,與後端PC相容性高,在講求高度整合的自動化系統中,以乙太網路做為介面傳遞,直接整合感測、控制及管理層面,GigE Vision的確有其優勢在。

目前機器視覺得傳輸介面主流仍是IEEE 1394,由於IEEE 1394發展已進入成熟階段,相較於其他介面,IEEE 1394的介面相對穩定,加上主流廠商的相關視覺產品均支援該介面,以及傳輸速率合乎要求,因此仍居主流標準。

IEEE 1394與GigE Vision之爭

就發展態勢來看,IEEE 1394與GigE Vision在市場上已出現拉鋸,這兩種技術的能力雖幾乎不分軒輊,但仍各有缺陷必須克服,在傳輸速率方面IEEE 1394與GigE Vision的差異不大,不過都有其限制,如果真的要快速傳輸高解析度的影像,業者多會選擇類似Camera Link等介面,至於傳輸距離,由於IEEE 1394的僅有10公尺左右,對於長距離的傳輸,比不上GigE Vision;而GigE Vision除了乙太網路介面的穩定與安全性遭到挑戰外,另外由於GigE Vision的傳輸協定中,必須透過CPU搬運資訊,對於CPU的負載的影響相當大,尤其在高解析度的大量資料傳輸時,GigE Vision的困境就更加倍凸顯,而相較於GigE Vision,IEEE 1394本身設計定位就是用於高速傳輸,抓影像時完全不動到CPU,CPU純粹進行影像分析,對其負擔當然較低。

目前機器視覺的傳輸介面相當多,各有其優缺點,因此考量使用模式採用介面,是較佳的選擇方式,以可支援大多數程式語言的CCD來看,在近距離傳輸資訊進行分析時,當然以IEEE 1394為首選;而需要遠距監控甚或跨國工廠規劃的,GigE Vision則不可或缺;至於近期也被關注的USB,則是多運用在生產線上較低成本的模式為大宗,但無可否認,GigE Vision的方便性,的確是目前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

其實Basler也同意,目前GigE Vision仍有些問題需要克服,對於類似於GigE Vision等新介面,對於習慣傳統自動化介面的業者的確是個挑戰;由於介面設計、軟體系統整合與硬體機構規劃等,均與傳統介面有所差距,要讓業者習慣這類系統的發展,才有可能邁向全面發展,但Basler也相信,藉著GigE Vision產品的推出,將帶動市場持續投入GigE Vision產品的發展,創造出新的契機。

精細或快速 攝影機走向也極化發展

相對於傳輸介面,攝影機的技術也產生了不同的走向。由於傳統類比系統不論在影像擷取或傳輸上,都有相當的雜訊需要克服,目前主要的視覺廠商已多轉向至數位系統發展,至於類比使用仍佔市場的主要比例,主因仍是在舊有機台上的利用,目前佔據類比市場大宗的國家,像日本是因為在機器視覺領域發展較早,而台灣或大陸則是因為技術多用於傳統產業自動化層面。

自動化市場日趨成熟,使用者對於「精度」與「準確」上的要求將會越來越嚴苛,未來攝影機的市場發展,將會導向應用面與整合需求的兩個不同領域,一方面是在應用層面包括檢測、 測量、 產品識別、 表面檢測等,規格的競爭將愈趨激烈, 廠商思考的問題將會在提供品質穩定的影像、完整支援的介面產品線、要求高性價比的產品以及容易整合的後端軟體為其重點。

在基礎工廠自動化控制定位工作,由於動作需求多為簡單且具重複性,一般講究的是反應速度迅速,這類產品僅需簡單分析元件即可執行,將以價格為市場導向,除此類應用外,在不同應用面向如高度彈性整合與技術支援需求,機器視覺廠商提供的則是可快速擷取後端分析系統,這類產品講究靈活、可客製化,以滿足使用者的彈性化需求。

此外支援不同的軟體控制介面,透過簡單得程式碼即可整合至生產線系統中,也是市場需求之一,針對這類應用的「獨立」需求,部分廠商也推出Smart Camera設備,Smart Camera由於直接將分析演算元件整合在攝影機中,不需外接後端分析設備,直接變身成為機器手臂的「眼睛」。由於這類產品體積較小,亦可獨立運作,亦成為使用者矚目的產品,當然這樣較為「聰明」的元件,其價格競爭力似無法與前者PC-Based元件相抗衡;此外,由於程式均寫在元件中,有廠商認為,Smart Camera在使用彈性上亦略遜於PC-Based產品。當然,市場接受度如何,仍尚待驗證,但兩種產品的發展,均有其支持者。

就市場面的整體共通需求來看,現在機器視覺標準是設定簡單、堅固及耐用,而不論技術如合多元發展,所有業者仍一致同意,不同的技術應用仍針對使用者不同的需求來進行選擇,如何提供最適化的組合,才是機器視覺廠商首先必須注意的面向,所有業者都同意,重點在於「後端的解決方案」,一味追求高階發展或價格優勢,並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