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醫材市場潛力大
隨著行動裝置的逐漸普及,以及App容易取得及使用便捷性大幅提升,不但愈來愈多的使用者,已經開始將行動裝置視為健康工具(Health Tools),並用來進行健康數據追蹤、記錄及管理,更逐漸養成透過行動裝置連網,紀錄或分享健康資訊的習慣,比重更呈現逐年成長的趨勢。
但由於以消費市場為主的行動醫療產品,若要符合各國法規規定,功能將會大為受限,資訊蒐集準確性也會受到影響,許多涉及敏感個資的資訊,更是無法存取,導致產品技術進入門檻因此降低,產品差異性也相當有限,如果沒有強大的品牌魅力及行銷預算,台灣廠商很難與國際大廠競爭。
但另一方面,行動醫療產品領域還有臨床醫療端可以發展,而且相對於藥品從研發到上市,大約需要10年的時間,醫療器材的研發及核准週期要短許多,一般而言只要三到五年左右,如果屬於創新類器材,核准速度還可能更快,研發失敗的風險,也比藥品研發來得小。
更重要的是,藥品進入人體後所可能出現的反應難以預期,即使臨床實驗做的再仔細,都很難避免醫療糾紛,行動醫療裝置的應用,多半是以蒐集及檢測醫療資訊為主,造成病患健康風險的可能性相對較低,也有助於不熟悉醫療領域的業者投入。
醫療器材的分類及管理
醫療器材產業是一個產品種類多樣、技術領域且產品範圍廣泛的特殊產業,世界各國對此產業並未有一致的定義,我國則大致參照美國之定義,在藥事法第十三條規定醫療器材為:包括診斷、治療、減輕或直接預防人類疾病,或足以影響人類身體結構及機能之儀器、器械、用具及其附件、配件、零件。
目前台灣醫療器材產業共分診斷與監測用醫療器材、手術與治療用醫療器材、輔助/修補用醫療器材、體外診斷器材和其他類醫療器材五大類。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地區,對於醫療器材的定義也有所不同,以中國大陸為例,根據 2014年6月1日生效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只要是以醫療為目的,直接或間接作用於人體的各種物品,都可歸類為醫療器材。
根據中國大陸的定義,穿戴產品如果只是記錄運動數據,就不屬於醫療器材,但如果有蒐集血壓、心率、血糖等指標,就算是醫療器材;至於App的功能,如果儲存和處理輸入的數據(非直接從人體或人體樣本獲得),就不屬於醫療器材;但如果處理的數據,是直接來自於人體或人體樣本,就會被視為醫療器材。
至於醫療器材的管理,各國規定也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主要是依據風險程度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ClassⅠ)為輕度風險,由於器材本身的特性便已具備安全之可靠性,只要進行常規管理(如台灣就有GMP規範)即可;第二等級(ClassⅡ)為中度風險;常規規範已不足以確保醫療器材本身的安全、功效及性能品質之可靠性,因此必須透過特殊的性能標準(Performance standard)檢驗;第三等級(ClassⅢ)為高度風險,醫療器材本身之性能與可靠度,都尚待審慎觀察,產品必須另外做實際的科學性評估,經常需要臨床試驗的數據來支持才能上市。
參考目前廠商的研發進度,行動醫療產品多半是以診斷與監測用醫療器材為主。根據工研院IEK統計資料顯示,2015 年第一季我國醫材產業產值為新台幣219 億元,其中診斷與監測類醫材產值為15.7 億元,受到生理檢測器材與醫學影像裝置產品出口減少影響,再加上淡季影響下,產值較上季大幅減少29%,而使得產值較去年同期減少7%。
IEK指出,生理檢測器材產品如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計等為主,過去為台灣優勢產品,由於後進入廠商技術提升後的價格競爭策略,再加上台灣廠商多將生產基地移至中國大陸,出口金額下滑,較去年同期呈現雙位數的衰退。
另一個與行動醫療裝置關係較為密切的領域,則是體外診斷醫材產業。體外診斷類醫材2015年第一季產值為新台幣41.6億元,較2014第四季產值新台幣41.2億元,呈現1%的成長,更較2014年同期呈現16.7%的大幅成長,產品則是以血糖機與血糖試片等血糖監測產品為主,占此類別比重約75%,是主要出口品項。
展望2015年,IEK認為,在歐美市場經濟不確定性降低,全球高齡化加劇帶動相關產品需求,加上血糖監測產品在美國市場回溫以及新市場拓展有成下逐漸回溫,台灣醫療器材在2015年的表現,可望比2014還好,預估年產值可達新台幣923.3億元,年成長率為6.8%。
中國大陸市場有利新創企業表現
台灣醫療器材產值目前雖仍未達新台幣千億元,但善用半導體、雲端運算、物聯網等行動科技,將有助於突破過去較為保守,產品變化有限的醫療器材市場。
事實上,醫療器材市場正因為導入許多科技而正在快速成長。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例,根據「2013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狀況藍皮書」,自2001年至2012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銷售規模由人民幣179億元,成長到1,700億元,剔除物價因素影響,12年間成長了近9.4倍。
由於在全球市場,器材和藥品的消費額比例大約為1:1,而大陸的醫療器械消費,目前僅佔到藥品約14%,顯示中國的醫療器材市場,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加上大陸目前的醫療器材,尚未取得絕對的領先地位,在市場尚未被壟斷之前,有至於發展醫療器材的企業,也有更大的表現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