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聯網建構履歷追溯機制 化解食安危機 智慧應用 影音
蔡司
ST Microsite

以物聯網建構履歷追溯機制 化解食安危機

  • DIGITIMES企劃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團隊6 Sensor Labs,開發一款名為Nima的可攜式食物過敏原檢測儀,幫助使用者確保食用安全。6 Sensor Labs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團隊6 Sensor Labs,開發一款名為Nima的可攜式食物過敏原檢測儀,幫助使用者確保食用安全。6 Sensor Labs

近幾年,台灣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謂不少,舉凡塑化劑、毒澱粉、黑心油等重大案例,不僅使美食王國聲譽蒙塵,更讓消費者備感擔憂,負面衝擊著實巨大;欲求亡羊補牢,理應儘速設法建立食品履歷追溯系統,確保製造到零售一連串供應鏈流程資訊透明化。

伴隨工業4.0浪潮風起雲湧,過去曾是全球製造重鎮的台灣,也不落人後,積極推動製造產業升級,包括食品業亦不例外。某大台灣食品業龍頭,便斥資逾新台幣百億元興建台灣首座工業4.0食品工廠,導入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藉此建立生產履歷,促使原料供應商、生產製造、通路商、消費者等不同角色緊密結合,讓製造者與消費者直接對話。

Barilla運用物聯網為旗下食品建立數位化護照,消費者僅需掃瞄QR code,可掌握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完整透明資訊。Publix and Beyond

Barilla運用物聯網為旗下食品建立數位化護照,消費者僅需掃瞄QR code,可掌握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完整透明資訊。Publix and Beyond

藉由生產履歷,不僅有助於該龍頭企業實現食安、智慧、環安、永續、美觀等願景,亦可精簡流程、縮減生產記錄時間,連帶發揮節約物料、降低庫存等綜效,堪稱一舉數得。

不可諱言,過去幾年食安事故層出不窮,消費者對食品的品質、品牌及健康養生等課題感到疑慮,如今有大型食品業者擔負領頭羊功能,善用智慧科技力量,為食品安全與品質把關,無疑深具意義。

透過履歷資訊  打造安心食用環境

事實上,不僅台灣開始規範食品安全及履歷制定,包括美國、歐盟與日本等先進國家,也早已祭出類似措施,期望藉由食品履歷系統,充分揭露各項產品資訊,讓消費者能根據產品上諸如QR code、Password、RFID或NFC等貼附標籤,或經由產品包裝上面的資訊,循序回溯到該產品的原物料農產履歷、加工生產履歷、產品流通履歷等等完整關鍵資訊,透過充分瞭解食物的有效期限並進行源管理,順勢消弭疑慮與不安,進而提升飲食安全、降低不必要的食物浪費,也藉此區隔市場上低價或低質商品。

重要的,一旦擁有完整的履歷資訊,縱使日後仍有食安問題滋生,相關單位也能迅速因應,精準無誤採取回收措施。

論及完整的食品生產履歷系統,其箇中生命週期資訊,從上游到下游含括幾個重要構面,依序是原物料、製造加工、倉儲入庫、物流配送、零售通路等項目,各自對應的供應鏈成員角色,分別是畜牧/屠宰場/農產品/包裝業者、加工食品廠、倉儲業者、物流配送公司,及店頭通路。

至於上述供應鏈流程中,應被記載的資訊項目,將根據食品的屬性而有所不同,惟不論性質為何,所需載明資訊內容都極為詳盡,包括原物料或添加物的基本資料、成品檢驗內容暨檢驗報告,都列入其中;以肉製品為例,從無到有舉凡原料肉前處理、切片、混合攪拌、醃漬、舖肉、乾燥、燒烤乃至包裝等一切資料均應詳細陳述。

譬如針對「豬隻來源」的檢驗標準「飼養牧場通過公證單位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原料肉來源」的檢驗標準「屠宰衛生檢查合格之CAS肉品,且通過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包裝與標示」的檢驗標準「標示完整明確無出水解凍狀況,允收期限未超出1/2保存期限」;或是「包裝密封性」的檢驗標準「熱封良好、無脫空現象」,皆應逐項明確標示其檢驗值合格與否。且對於諸如原物料批號、原料肉履歷追溯碼、進貨廠商、屠宰日期、進貨日期等原物料基本資料,抑或諸如添加物名稱、添加物批號、進貨廠商、進貨日期、有效日期等添加物基本資料,都必須鉅細靡遺地加以羅列。

善用智慧技術  助中小企業填補管理缺口

總而言之,善用物聯網科技,勢將使得你我每天享用的食品更為安全,此乃無庸置疑之事,只因為透過物聯網,即可輕易形成一個完整且便利的監控與操作機制,避免因未知而產生的種種意外。舉例來說,物流業者一旦採用物聯網技術,在其運送的冷藏食品上加諸溫度感應器,便能為該食品賦予生命,使它可以隨時說話,不斷通報自己在什麼位置、處於什麼樣的溫度狀態,好讓生產者嚴加掌控這些資訊,否則只要冷藏失溫,就容易導致品質劣變,從而釀成食安問題,因此生產者絕不容許這些產品在運送過程中失溫而不自知。

何以物聯網對於食品業者如此重要?此乃由於,環顧台灣食品產業,縱然不乏上市櫃等級的中大型公司,仍絕大多數的成員均屬中小企業,且集中在多樣性、生命週期短絀的產品,先天上就不容易導入自動化生產,也很難做到科學化管理,因此若欲提振生產管理效能、增進食品的品質與安全,即需藉助物聯網、雲端運算、即時線上監測、工廠製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的整合運用,讓有關生產、製造及環境(如溫度)等資訊,得以被有效蒐集、分析與管理,繼而獲得改善,藉此填補不易實施科學化管理的缺憾。

除此之外,在學術研究領域,也不乏運用物聯網技術,進而發揮食安創意之例。在2015年,一名交通大學機械系博士生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進行訪問研究,其間透過最新3D列印研究成果與無線感應器等專長,成功研發一款饒富創意的智慧型瓶蓋Smart Cap,標榜可被用於食品安全檢測,無需開啟容器便可無線監測飲品品質,例如從外部讀取牛奶的新鮮度。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團隊6 Sensor Labs,別出心裁開發出一項用以記錄過敏數據的App與檢測儀器Nima,堪稱是一套可攜式食物過敏原檢測儀,由一個一次性試樣管及相關感應器所組合構成,使用者在食用可能含有過敏原的食物前,取一小撮樣品執行檢測,便能在2分鐘以內探知此食物是否會引發過敏反應,確保食用安全。

借鏡國際案例  強化供應鏈與食品安全

而在產業界,藉由物聯網技術強化供應鏈與食品安全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Einfochips與美國大型食品雜貨連鎖業者合作,提供含括視訊監控、存取控制、可攜式條碼掃描器等完整元素在內的物聯網解決方案,進而透過低功率網路來監控與記錄溫度數據,在溫度超出臨界值時發出告警,以避免類似巧克力或霜淇淋等易腐(對溫度敏感)商品,因為曝露在高溫中導致品質劣變。

另一方面,SugarCreek飯店透過與資訊服務業者合作,利用物聯網技術,大幅改善臘肉、肉丸、香腸與雞肉等肉品的生產流程,同時也強化生產過程當中感應器與系統之間的連結,從而將蒐集而來的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循序簡化生產流程,且減少人力投入及能源消耗,終至提高產品品質及庫存管理,確保為客人提供優質安心的餐飲服務。

擁有百年輝煌歷史的知名義大利麵廠商Barilla,為了善盡食品安全的把關之責,啟動一項名為「Safety for Food」的計畫,旨在為旗下各項食品建立數位化護照,建立一個全球性的食品資料庫,並藉由物聯網技術,完整蒐集從收割小麥、製成義大利麵直至最終上架等所有歷程料,據此食物供應鏈的透明度與可追溯性,也確保所有原材料的來源、品質與食用安全,完全符合國際標準;而消費者僅需掃描Barilla食品包裝上的QR code,便可掌握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完整透明資訊。

議題精選-COMPUTEX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