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用機器人功能日趨強大 挑戰接踵而來 智慧應用 影音
vishay
ST Microsite

工業用機器人功能日趨強大 挑戰接踵而來

  • 洪千惠

圖一:波昂大學團隊研發出的「除草機器人」具有機器視覺。Volker Lannert/Uni Bonn
圖一:波昂大學團隊研發出的「除草機器人」具有機器視覺。Volker Lannert/Uni Bonn

工業機器人,就硬體構造層面而言,主要部件就是機器人的馬達驅動機械手臂和關節,然而現在對機器人的要求越來越高(表一),因此不只是擁有手臂,機器人還必須具備頭腦、眼睛或雙腳,這就牽涉到機器人感知、運作、溝通與行動技術,甚至是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  機器人深度學習

表一:工業機器人的主要發展趨勢(Source:Altera)

表一:工業機器人的主要發展趨勢(Source:Altera)

表二:機器人發展需克服的挑戰(Sourece:Altera)

表二:機器人發展需克服的挑戰(Sourece:Altera)

談到機器人的大腦,當然就要談到人工智慧。整體而言,機器人的與時俱進,不僅是工具機或零組件硬體的更新升級,還包括分析技術的突破,讓機器人擁有更高的智慧。由於人工智慧的開發門檻極高,因此目前市場上的主要投入者皆是重量級科技大廠,這些業者也已推出相關人工智慧平台,例如Google旗下DeepMind所開發的AlphaGo平台、Intel的Nervana平台等。

其中,因圍棋比賽聞名於世的AlphaGo,是憑藉類神經網路的深度學習進行推估、預測、決策。運用至工業機器人,則機器人可利用機器學習來進行檢測工件,按照取拾的難易程度進行自動排序,這是工業機器人具備深度學習能力後的進化,而這只是例子之一。

具備感官能力  機器視覺用途多

再來看看機器人的感知部分,這主要就是透過感測器賦予機器人「感官」功能。例如「視覺」就是工業機器人常見的感官,這是由於電子零件愈來愈小,人眼已無法勝任精準組裝及檢測,因此具有高精度檢測特色的機器視覺,就成為許多工業機器人的標準配備,廣泛應用於量測、定位、引導、識別等。市調機構The Insight Partners研究報告指出,機器視覺系統零組件、系統整合等產值,將由2015年的75億美元,成長至2025年的144.8億美元。

機器視覺系統主要是透過光學設備,搭配軟體演算法,模擬人類對三維世界的識別判斷。系統硬體由影像處理器、影像擷取卡、感測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攝影機、照明光源等組成,軟體技術則使用圖像處理、訊號轉換以及3D物件識別演算法等技術。德國波昂大學所研發的雷射除草機器人(圖一)就具有照相辨識系統,一如農民的眼睛,能夠精準辨認田間草相;經過電腦運算後,搭配雷射裝置,再以雷射光照射雜草,經照射過的植株,莖桿會變得脆弱導致生長受阻,最後邁向死亡。

台灣已有不少廠商涉足機器視覺領域,例如所羅門自行研發的3D視覺模組,能讓機器手臂在凌亂的工作環境中辨識工件,並將工件依工件類型、形狀、尺寸分類,導引機器人正確取物後放置物品。研華科技的EagleEye機器視覺解決方案,則是透過搭載嵌入式影像處理軟體的智慧相機,協助製造業者解決生產線上品質控管、條碼判讀等工作,同時可透過機器視覺的定位導引功能,輔助機器手臂進行工件夾取作業。

具有痛覺  讓機器人保護自己

另外,為了避免工業用機器人大範圍的損害,現在竟然還出現具有「痛覺」的機器人。德國科學家Johannes Kuehn與Sami Haddadin是在近日於IEEE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大會(ICRA)上發表這項研究成果——具有痛覺的機器手臂,這是基於人類皮膚結構所研發,其具有「神經機器組織(nervous robot-tissue)」所賦予的痛覺。

團隊報告指出,機器人感應到輕微疼痛時會自動緩慢退縮,直至與原先造成「不舒服感」的物品沒有接觸後才重回原本位置;感到中度疼痛時,機器人則會快速收回,並與物品保持適當的距離,最後再重回原本位置;當它感受到劇烈疼痛時,則會認知這樣的接觸已可能會造成自身的傷害,並且需要他人的協助,機器手臂會轉變成被動模式,將傷害降到最低。

智慧製造加持  機器人大躍進

機器視覺等感測技術的進展,主要推力來自於智慧製造,事實上,由點、線再到面,智慧製造趨勢為機器人產業帶來的影響力極為全面,例如,機械手臂將普遍具備機器學習能力;受惠於控制技術,以及防止機器人間互相干擾的電路設計越來越進步,生產線上的機器人配置密度得以提高;以及透過生產資訊數位化,所有機器人在大數據資料的加持下,將能具有更靈活應變的能力。

然而,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也有其挑戰(表二)。除表二所列出的問題外,資安也是產業界必須重視的問題,尤其是基於效率、準確與安全的理由,工業機器人在許多大型生產線上早已取代了人力,若遭受惡意攻擊,所損失的可能不僅是財物,甚至是人命,因此,在我們不斷追逐工業機器人的功能及生產效率時,也應對機器人是否能夠抵擋網路攻擊,付出同樣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