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裝置帶動 軟板需求上升
印刷電路板結合光學、電學、化學、機械、材料各種科學於一身,所有電子產品皆需使用PCB,因此素有電子產品之母的美稱。此前,受惠於手機、平板的快速成長,PCB也隨之水漲船高,享有一段榮景。然而,隨著手機、平板成長趨緩,甚至衰退,也使得PCB的需求大幅滑落。
以台灣印刷電路板產業為例,根據工研院IEK研究報告及台灣電路板協會統計指出,2016年台商兩岸PCB產值為新台幣5,656億元,較2015年衰退1.62%。
隨著手機等行動裝置的需求看淡,PCB的成長顯然需要其他助力,物聯網(IoT)堪稱是眾所寄望。物聯網帶動下的各種量小樣多的利基型產品,包括無人機、AR/VR、穿戴式裝置等,由於成長後進可期,因此日漸攫獲PCB業者的目光。
軟板可撓特性 適用穿戴式裝置
拜物聯網趨勢所賜,各式各樣小型、輕量化、高機能的電子裝置紛紛現身,對於軟性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的需求日漸增多。
軟性印刷電路板可簡稱為軟板,是由軟性銅箔基(FCCL)和軟性絕緣層使用接著劑貼合而成,具有配線密度高、輕薄、可彎曲、可立體組裝的優點,可滿足物聯網裝置的要求。基本上,由於軟式板具有薄且軟的特性,因此在電子產品持續要求更薄更小之下,可以預見軟板的成長力道頗有後勁。
例如,隨著物聯網的發展,穿戴式醫療裝置市場也日漸蓬勃。此類用於監測、收集包括心跳、血壓、血糖、心電圖(ECG)及肌肉運動等各類生理狀態資料的裝置穿戴於人體,而軟式電路板(Flexible PCB)可以讓穿戴感受更舒適,因此軟板在醫療照護領域頗有發揮空間。
整體而言,有別於大多數電子產品內的印刷電路板為硬式電路板,穿戴式裝置則多採用軟板,例如,以往動態心率監控器等可攜式醫療裝置,多是採用肩背或腰繫的配戴方式,而穿戴式裝置直接接觸柔韌且具可移動性的人體,因此必須用到軟板。
此外,由於裝置小型化,電路密度高,再加上電路板的形狀通常是圓形或甚至特殊形狀,因此必須使用軟硬結合板的設計,利用可撓與摺疊的軟式電路板連接硬式電路板,如此能增加組裝的彈性,讓硬式電路板佔用最少空間,軟硬結合板得以符合產品的內部安裝尺寸。
軟板在穿戴式及其他物聯網裝置的使用愈來愈常見,現在,除了既有的軟板材料技術外,因應穿戴裝置與其他物聯網裝置的需求,也開始出現一些新型軟板產品,例如伸縮軟板(Stretchable FPCs)、可生物分解軟板(Biodegradable Printed FPCs),以及感應器內藏型軟板(Pressure Sensitive FPCs)等,這些新產品都是在軟板材料上尋求改變。
其中,伸縮性軟板就能應用於智慧衣所使用的紡織科技,其彈性伸縮率應用在人體各部位,分別有不同的要求,皮膚表面所需的伸縮率約在15%以下;使用在人體關節部位的穿戴產品,伸縮率則高達50%。
裝置體積微小化 PCB技術挑戰多
針對軟性印刷電路板,工研院所開發的「加成法微細電子線路綠色製造技術」可滿足於2D平面或3D曲面上製作微細電路的需求。相較於目前大部份電子線路製作使用的微影蝕刻製程技術,不僅耗費大量能源且材料利用率不佳,工研院的「加成法微細電子線路綠色製造技術」核心包括2D精密轉印技術、3D曲面雷射加工技術、前驅物觸發膠體材料及線路金屬化等關鍵技術與設備,使其可因應基板形狀進行線路產生、活化及金屬化等製程,完成於2D平面或3D曲面上製作微細電路需求。
此技術可取代傳統微影蝕刻製程,最多可縮減約80%的能源消耗量且材料利用率最高可達95%左右。目前該技術已導入軟性印刷電路板、觸控元件及天線等產品製作。
此外,隨著物聯網行動裝置的輕薄短小化,軟硬印刷電路板各式產品大多進入到15?20µm線寬需求,對於細線化要求增加,對於電流負載也與日俱增,而採用可降低成本的印刷法及半加成法為細線化重要方向,然而過去此種方法形成的電路剖面是半圓形,深寬比不足,以致於無法應用於高密度產品。
日本印刷大廠SERIA公司與工研院與共同開發深寬比達1:1以上的印刷式半加成導線製作技術(High Aspect Ratio Semi-Additive Process;HA-SAP),適足以解決相關問題。此技術結合高速印刷製程,突破高容量電路的瓶頸,其所製作的銅導線側壁垂直度幾近90度,可提供高電流承載、相容現有電路設計。
另外,物聯網裝置所採用的電子元件尺寸持續縮小,但同時又需增加功率來滿足設計與功能性要求,因此使得PCB熱效應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
基本上, PCB除了做為乘載電子元件的基板之外,也透過導線將這些元件連結在一起,以達到所需的系統功能,因此,PCB上電性與熱傳導的相互作用必定會影響其效能與可靠度。然而,在封裝或系統中,晶片常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有溫度上升的現象,或甚至會在系統中出現「熱點」。
因此,明確研判PCB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才能知道系統元件是否會如同設計所預期地正常運作。此外,PCB板上的功率消耗及散熱路徑也必須詳細的評估,才能確認電子元件的有效性與功能性不會因溫度升高而受到影響。
電子設計自動化的軟體公司Cadence建立的Thermal Network方法,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此方法是利用熱參數來代表各個固體元件的熱傳特性,再與流場熱模型結合,以進行系統級熱分析。
PCB導入智慧製造 因應產品多樣化
除了個別技術上的進展外,物聯網的興起也凸顯了智慧製造的必要性。隨著電子產品市場成長推力從手機、電腦等大量量產型產品過渡到「多樣」的物聯網裝置,PCB做為關鍵零組件,勢必也得從標準規格的大量生產,轉向「少量多樣」與「多量多樣」特色化的生產模式,而傳統的自動化設備已難因應現有需求,PCB產業必須加速朝智慧製造邁進,才能快速滿足客戶多變的需求。
針對趨勢轉變,台灣的PCB協會、研華、迅得等業者已聯手推動共同通訊協定、智慧製造技術平台,協助台灣PCB產業邁向工業4.0,使PCB業者的接單範圍可不再侷限於邁入成熟期的3C電子裝置,進而積極掌握新興物聯網市場的商機崛起。
- TPCA Show 2017聚焦AI世代技術革命
- 長興擴展mSAP製程高階材料與真空壓膜機的尖端應用
- 物聯網裝置帶動 軟板需求上升
- HDI驗證程序繁複 掌握細節提升產品品質
- 避免PCB材料不良或加工變形 改善品質與良率
- 改善PCB貴金屬回收技術 兼顧環保及收益
- 導入mSAP設計 擴展機構空間亦滿足電路連接需求
- 閎康致力建構完整服務 嚴加檢測車用PCB品質
- 易格斯569種耐彎曲電纜可快速剝皮
- TPCA Show 2017 邁向電路板創新與高度整合新紀元
- 達邁科技2017 TPCA發表最新PI薄膜產品
- NXP宣布支援Google雲端物聯網核心測試
- iPhone X面板供貨順暢 南韓供應鏈業者4Q業績將創新高
- 村田取得Sony工廠 倍增手機零件產能
- Vicor 推出新款母線轉換器
- iPhone8零件 仍有30%來自日廠
- 英特爾推出多功能FPGA 協助物聯網應用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