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損成轉型「最後一根稻草」 傳產追求無痛升級盼儘速步上軌道
今年台灣外銷出口暢旺,但新台幣匯率表現仍舊強勁,不少傳產因此大受影響,匯損更成為不少廠商轉型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同時面臨升值與升級壓力,也讓傳產動作紛紛加快,如今更希望能夠在壓力緊迫的當下,縮短數位轉型的導入陣痛期,以求更快接上升級軌道。 匯率壓縮獲利 推動轉型的「最後一根稻草」 根據統計處資料,今年以來新台幣持續站
歐姆龍佳能加達明 合推協作機器人
日本精密設備大廠歐姆龍(Omron),與日本光學大廠佳能(Canon),在2021年12月宣布合作消息,佳能與達明機器人(Techman Robot)合作的服務機器人系統,引進佳能的影像處理軟體,預計2022年1月開始銷售,希望藉此各自擴展合作領域事業。 根據歐姆龍與佳能發布的新聞,這次的合作是建構在歐姆龍的隨插即用自動化平台架構、i-Automation下,引進佳能的影像處
製造業忙擴產投資 加速智慧自動化佈局
製造業動能回春,業者忙投資。經濟部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第3季製造業國內固定資產增購達新台幣4,960億元,寫下歷年單季新高。 在全球景氣逐步回升,市場需求強勁帶動下,產業對於設備投資的需求明顯升溫,不僅半導體、電子業積極擴產,正值轉型之際的傳統產業也透過改善製程設備加速升級,如今製造業智慧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此也成為業者在布局新產能時鎖定的投資方向。
一手主導豐田新產線 大銀如何靠機電整合脫穎而出?
大銀微系統在2021年11月初獲得第七屆國家產業創新獎的最大獎「卓越創新企業獎」。時間拉回第一屆,上銀也曾獲頒此獎,當時更與台積電並列唯二製造業,相隔10年,由大銀接棒再奪首獎意義非凡,代表上銀默默耕耘20多年的這隻小金雞「已經準備好了!」上銀集團總裁卓永財這麼說。 與身為全球前三大滾珠螺桿及線性傳動元件大廠的上銀有所區隔,大銀則是從1997年創立之初,就主攻電機產品,核心產
台灣機械出口2022表現更好 兩大工具機展首度結盟
國內兩大工具機展首度結盟,將於2022年2月21日攜手舉辦為期六天的「TIMTOS x TMTS 2022」聯展,目前已登記超過900家廠商參展共計使用5,200個攤位。主辦單位表示,工具機產業兩大盛會已先後兩年因COVID-19而取消實體展出。 即便機械業走過2020慘澹的一年,2021年的出口值回升成長3成,且預期2022年還會更好,產業已迫不及待釋放疫情以來所累積的能量
電動車需求強勁機械業吃香 友嘉朱志洋:半導體、醫療值得期待
面對電動車浪潮對全球工具機供應鏈帶來的機會與挑戰,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日前受邀出席「TIMTOS x TMTS 2022」全球記者會時透露,歐洲電動車品牌廠需求現在非常強勁,也看好半導體、綠能、醫療三大產業的終端需求值得期待。 朱志洋指出,2020年全球產業皆受疫情影響,工具機產業也不例外,從各項數據來看,2021年產業景氣明顯回升,台灣表現不錯,但要回到2018年的高峰還是需
汽車電動化對工具機產業是危機還是轉機?
電動車不僅是未來市場主流,也牽動相關產業進入新的變局。而在汽車電動化後,對原先佔據市場需求比重約40%的工具機產業而言,到底是危機還是轉機? 汽車電動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內燃機(ICE)動力汽車被視為一種過時的技術。當汽車的動力來源從燃油走向以電力驅動,改變的不只是整體車輛的系統架構,電動車亦是一個結合IT的創新產業,隨之而來的還有現今市場中生產模式的多樣化,使得電動車市
機械公會提建言 呼籲供應鏈需將低碳融入商業模式
隨著工業4.0時代到來,不管是工具機、塑橡膠機械、紡織機械、製鞋機械、包裝機械等設備,都己經將產品加入智慧化功能。然當製造業和機械廠商正朝向智慧製造領域邁進的同時,緊接著又開始要面對低碳課題的挑戰,對此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也呼籲,機械供應鏈上下必須對低碳時代來臨開始做準備,並協同供應鏈為客戶研發「低碳產品」。 魏燦文並進一步指出,機械產業鏈必須共同面對低碳的課題並將環保節能融
台中精機深化智慧組裝及加工能量 全力解決客戶痛點
在所有的機械中,有「機械之母」稱謂的工具機相對特別,算是「製造機械的機械」;舉凡飛機、汽車、機車、日常用品、3C等諸多模具,都經由工具機產製而成,因此工具機與你我的距離其實相當近,觸角含括食衣住行育樂等所有領域。 正因工具機十分重要,以致有些國家以工具機產值來衡量一國的工業實力;顯見如何推升工具機產業的自動化、智慧化程度,實為重大課題。台灣工具機產值名列全球第七、出口金額排在
迎戰智慧製造淘汰賽 企業亟欲鍛鍊數位即戰力
據TrendForce研究顯示,由於COVID-19疫情推波助瀾,加快全球產業的數位轉型速度,加上自動化、遠端作業等需求攀高,輔以5G、AI等熱門科技助攻,影響所及,預期2025年全世界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可望達到4,500億美元,相較於2021年的預估值3,050億美元,增長幅度高達47.5%。 由此觀之,展望今後五年,堪稱製造業的黃金時期;誰越能借助數位科技提升產能與效率、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