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ESG環保作為系列報導-1】ESG策略的實踐為企業永續經營關鍵
「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是觀察企業經營能力的重要「非財務」因素,了解其重要性的企業家把它看作是「投資」,不了解的則把它看作是「支出」。然而從近年ESG成為顯學,各國政府積極推動,愈來愈多企業開始認真實施的現象看來,由資本市場投資方與國際組織所引進的ESG浪潮,已經成為一股善為者可載之,而敷衍怠惰者恐被覆之的力量。 國際ESG評等機構標準不一,的確有爭議空間,但Tes
全球第一個eVTOL垂直起降機場在英國營運
全球第一個「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eVTOL)的Air-One營運基地,在英國城市科芬特里(Coventry)正式營運。 根據Traffic Technology Today報導,專為空中計程車和無人機打造地面基礎設施的開發商Urban-Air Port在科芬特里經營Air-One的eVTOL垂直機
火災救難、看顧工安都有「它」身影 SK海力士也考慮引進
配合南韓通過「重大災害處罰法」及企業ESG經營的趨勢,傳SK海力士(SK Hynix)有意於半導體工廠中導入安全管理用機器犬「Spot」,透過先進科技改善職場環境安全。 根據韓國經濟報導,SK海力士日前舉行智慧安全技術試演會,展示工廠安全服務機器犬Spot等科技。Spot由現代汽車集團(Hyundai Motor Group)收購的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
United Robotics購併軟銀機器人歐洲分公司
德國服務機器人(service robot)經銷商URG(United Robotics Group)正在購併軟銀機器人歐洲分公司(SoftBank Robotics Europe;SBRE),財務細節並未揭露、須經監管機關批准,預計2022年第2季完成交易,軟銀也將取得少數URG的股票,雙方將持續合作行銷機器人。 根據The Robot Report報導,2012年法國機器
移動機器人市場初萌芽 台廠磨刀霍霍搶佔一席之地
「機器換人」一說,早前對產業來說可能是一種想像,但如今的確正在上演,只是這次產業熱議的焦點,是從傳統工業機器人進展到更具彈性化的自主移動機器人(AMR)。 做為製造業不可或缺的自動化核心,機器人並不是什麼新的技術,但移動機器人卻還在萌芽期,且市場尚未如工業機器人時代被四大家族瓜分,不只台廠百花齊放,這股熱潮甚至延燒到汽車產業、物流業者等這些非傳統機器人製造商,也計劃在AMR市
Volvo攜手Starbucks 在美部署快充網路先導計畫
Volvo汽車(Volvo Cars)正評估設置自有直流電(DC)快速充電網路,2022年3月15日宣布跟星巴克(Starbucks)與ChargePoint合作先導計畫,第一階段將在科羅拉多與西雅圖間設置DC快速充電站,支援旗下電動車與其他品牌的任何CSS Combo相容電動車。 根據Electrek報導,DC快速充電網路對長途行駛的電動車或缺乏 Level 1/2充電設施
Bosch收購高精地圖方案商 提供一站式自駕系統服務
以高解析度3D數位地圖(高精地圖)為汽車自駕感測系統提供路況輔助判讀,是支援輕鬆且安全的自駕體驗所不可或缺,Bosch收購Atlatec納入其跨領域運算解決方案(Cross-Domain Computing Solutions)部門,可促進多元化與擴充產品組合,成為自駕技術組件一站式供應商。 根據The Robot Report報導,3D數位地圖涵蓋車輛周遭環境以及車載感測器
AMR有如自駕車縮影 汽車大廠同步押寶機器人
自駕商機雖未來可期,但礙於目前各國法規仍未完善,全球要進入真正名義上的「自駕」L3階段普及仍相當受限。但在自駕市場尚未成熟前,相關廠商還是需要儲備長久戰能量,持續進行自駕技術的開發與測試驗證。其中被視為自駕車「縮影」的自主移動機器人(AMR),便成產業短期可落地的自駕系統應用商機。汽車大廠如BMW、現代汽車在發展自駕技術的同時,也在機器人領域同步進行布局。 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
新創Basemark操刀BMW AR應用 iX車型可望搶先用
BMW正在緊鑼密鼓展開創新,邀請芬蘭新創公司Basemark操刀擴增實境(AR)應用,可望提升汽車駕駛的體驗、舒適度和安全性。 據VentureBeat報導,Basemark總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專為現代汽車開發圖形和自駕軟體,正在為BMW iX車型開發AR應用,可望改善駕駛體驗、舒適度和安全性。 AR應用不僅善用感測資料和電腦視覺功能,也在資訊娛樂系統
【春節編輯精選】機器人產業已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資源
針對不同的用途,機器人有不同的型態樣貌和功能設計,不一定都是有手有腳的類人形態,也有像動物般四肢行走的機器狗、只有一隻手的機器手臂、有著四顆輪子的自動化物流車,甚至,應用在醫療用途上的微型送藥檢測設備,都能算在機器人範疇中。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不論是在工作上或生活中,我們的身邊會有愈來愈多的機器人,為消費者提供服務、或與生產線員工共同協作。 在高齡化、少子化的人力結構轉變下,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