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業與資訊電子業共創商機
雖然政府近年來積極輔導醫療電子產業的發展,並且已將該產業列入6大策略性產業之一。但在民間方面,醫療服務業者與資訊電子業者彼此間的大規模互動卻依然罕見,多半僅是屬於個人性質小範圍的實驗性互動。為此,DIGITIMES總經理暨社長黃欽勇特邀請台大醫院副院長王明鉅、台達電子技術長梁榮昌、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所長蔡秀娟、台灣思科客戶解決方案顧問錢小山等專業人員,分別以醫療服務業者、資訊電子業者、財團法人、資訊服務公司的立場,就「如何建立醫療服務與醫療電子產業間的合作平台」等議題,發表其精闢的見解。
王明鉅在觀察國內的醫療電子產業發展現象時表示:「現在國內醫療單位所使用的醫療電子儀器設備,多數來自國外進口,而其相關的尖端醫療電子關鍵技術,也泰半是被他人所掌握。」而他認為這是由於全球IT產業競爭十分激烈,讓台灣每家IT業者的毛利率都被壓得非常低,使其無法如同國外醫療電子製造大廠般,願意每年定期投入大筆研究經費與人力,針對醫療電子產業的需求進行長期研發所造成。
由國外醫療服務產業與資訊電子產業各自的演進趨勢來看,將資通訊技術與醫療服務兩者互相結合,對整體產業進行加值與升級,儼然已成為國內雙方業者勢在必行的發展道路。不過因為上述的問題,使得台灣IT資通訊業者的研發資金相當不足,再加上是市場的後進者,因此很難期待其能夠從基礎開始,運用自己的研發能量,重新設計並發展出1套能夠與競爭者媲美,完整且全新的醫療電子設備產品。「這要花費的時間、成本與人力資源太多,對於IT業者而言,十分不划算。」
在此情況下,台灣IT資通訊業者所能做的,就是藉由與醫療服務業者的共同合作,透過優秀的醫療師、護理師、醫檢師、放射師、物理治療師對於病患的觀察與醫療服務整體市場的了解,從各種現有的高、中、低階醫療電子產品中,找出可能的市場機會,以及台灣IT資通訊業者能夠發揮其優勢的市場切入點,並了解要如何使用ICT技術,進行相關的加值,讓原本看起來是平淡無奇的產品,能夠變得更為好用、更具有市場的吸引力。「這樣的發展方式,ICT業者既不必投入太多的成本,風險亦可降至最低,研發費用很快就可以獲得回收。」
王明鉅舉了1個以拐杖與ICT技術結合的產品開發為例子:「當年長者手持拐杖的姿勢不合常理,出現怪異的行徑軌跡,亦或是有長期處於某個定點不動的情況出現時,其內建的感應器即可透過周遭的無線通訊網路,將相關訊息回傳給就近的醫護中心,讓醫護人員能夠立即前往了解其身體健康是否發生狀況,以便在其有急難時,可即時施以必要的醫療照護服務。」而他認為在目前全球老年人口日增,社會人口結構趨於高齡化的情況下,這樣的產品或許很有發展的機會。
ICT業者應放棄技術本位 將自己定位為產業加值角色
不過由於ICT資通訊與醫療服務業者各有其專業技術領域,王明鉅建議有興趣投入醫療電子產業的ICT電子業者,在選擇主導雙邊合作進行產品研發的專案經理時,應該要首重具備高度溝通技術與能力的人來負責主持。王明鉅表示:「這個人必須要有同時了解ICT資通訊與醫療服務業兩邊術語與思考邏輯的能力,才有辦法將醫療服務業者所提出的想法及需求,轉化成IT技術人員實際可行的明確開發規格。」
王明鉅強調:「如果僅是徒有厲害的ICT技術,但無法落實於醫療服務業使用,還是難以成功。」畢竟醫療電子產業的發展重點還是在於醫療行為本身,ICT電子技術只是輔助其解決問題的工具而已,即便產品所應用的ICT技術再新、再炫,若醫事人員與病患無法接受,該項產品還是等同於失敗。「ICT資通訊業者應放棄單打獨鬥、技術本位的想法,在進入醫療電子產業時,即要將自己轉變成加值角色,思考現在有哪些既有的應用可運用ICT技術強化,使其更輕、更薄、更方便、更準確、更快速。」
另一方面,他也勸戒台灣ICT資通訊業者不必先急著開發國外醫療電子產業的市場。「台灣在醫療服務、醫療管理產業上的發展已經相當先進了,相對於中國大陸更是有某種程度的領先。」雖然整體市場規模並不算太大,但做為先期醫療電子產品試驗的場所則相當合適。「人在生病時會發生哪些反應,在行動不便,有醫療需求時,會希望得到哪些協助與資訊,全世界不同國家的人都大同小異。」透過與國內醫療院所的合作,ICT資通訊業者很快就能蒐集大量的資訊,做為日後修正產品與進軍國際市場時使用。
台達電子梁榮昌:醫療電子的產業特性與電子業有很大不同,ICT業者跨入須小心謹慎
從事電源管理、視訊顯示器、工業自動化、網路通訊產品與可再生能源相關產品,並以環保、節能、愛地球為經營使命的台達電子,在近幾年來也開始以謹慎的態度,關注全球醫療電子產業的發展,並在深度投入後發覺,此產業所牽涉與處理的業務範圍,以及其所需的服務對象,遠要比台達電子所預期的更為寬廣。「與電子產業有很大的不同,除了歐美、日本的OEM、ODM廠商之外,要開發一套成熟的醫療電子產業產品,還需處理市場該地的臨床、專利、法規、通路等問題。」梁榮昌說,除了病患與醫事人員之外,有時甚至連保險業者都要一併列入考慮。
這對台灣ICT資通訊業者而言,會造成很大的進入障礙。「傳統以代工為主要經營型態的台灣電子產業,其在市場上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速度快、品質好、價格便宜。但要經營醫療電子產業,並不是快、好、便宜就一定能贏得市場,除了要克服測試、臨床、專利、法規、通路等問題外,最後還要說服醫事人員採用及保險業者付費,才能真正形成穩定的市場。」由於原有的經營模式與成功方程式已不再適用,梁榮昌表示,他見過太多電子公司在興致勃勃投入醫療電子產業後,最後鎩羽而歸的教訓。
梁榮昌建議台灣ICT資通訊業者,可先從沒有嚴格法令限制的體外裝置與非侵入式裝置開始著手,逐步進入醫療電子產業領域。舉例來說,由於智慧型手機、無線網路、資料中心與雲端運算架構的普及,使得未來的醫療系統與營運型態將會完全改觀。「系統可結合醫生們專業的醫療知識,並將其進行整理、分類、儲存在資料庫中,一旦遠地的病患有需要,便可當場協助醫護人員進行判斷,再將結果傳輸回資料庫中做後續處理。」梁榮昌認為,隨著台灣人口結構的老化,這樣結合ICT技術的醫護型態會有很大的商機。
工研院蔡秀娟:政府與財團法人機構可擔任雙邊溝通橋樑的角色
蔡秀娟在進入工研院之前,曾在產業界任職達30餘年,並且累積過不少新產品的開發經驗。她認為,企業在啟動產品開發專案前就應先做整體性、通盤性的評估,並讓所有可能運用的資源在第一時間便都到位,「從有沒有市場發展性開始,到技術來源為何?是否有足夠的開發能力?需要投資多少資本?過程中有哪些問題要解決?最後關鍵性消費者是誰?多久以後可以回收?風險有多大?政府法人機關是否能提供協助等項目,企業在事前就必須先想清楚。」
台灣業者由於過去缺乏醫療電子產品的開發經驗,無法像國外大廠一樣,在啟動時就已規劃好全套的發展方案。「只能從盲目摸索中學習,一關接著一關地接棒式開發,遇到問題時才開始想辦法解決。」蔡秀娟建議,此時業者就應該要尋求政府與相關財團法人、民間研究單位投入資源,以協助其把整套產品的開發模式及營運機制都建立起來。
以遠距醫療照護為例子,在技術層面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但在相關法令與民眾接受度方面,則仍有很大尚待努力的空間。「這時民間業者就可以在政府與民間法人的支持下,與醫療院所、執法機構等相關單位共同研擬出可行的解決模式。」
台灣思科錢小山:以應用為導向,ICT資通訊業者無需自我侷限
錢小山表示,從醫療電子產業整體價值鏈的角度來看,台灣思科係站在IT技術供應商的立場,藉由與醫療業者相互溝通、討論等方式,為其規劃及提供所需的各項資訊平台解決方案。「而未來我們還會尋求與其他眾多本土系統整合業者合作的機會,讓這些業者配合醫院的營運模式,共同合作將各式原本分散的醫療儀器設備與醫療應用系統相互統合,進行服務的加值,以打造出醫療院所使用者能夠One-Stop-shopping的整體方案。」
而在方案成形的過程中,某一業者的裝置在其中會扮演何種角色,則應該是由醫療院所使用者進行決定。「ICT業者無需拘泥於產品只能限定應用於某一範圍。」舉例來說,能源感應器就可作用於住家保全、門禁管制、家庭電器安全控制,甚至是居家醫療照護等應用項目。
「如果系統整合業者能夠再設法開發1套家庭管理平台,負責蒐集與整理這些感應器的資訊,並配合其他業者,如醫院或保健機構提供相對應的服務,就能為這些感應器創造出很大的商機。」錢小山並認為,這種服務模式應該要使用高知名度服務公司的品牌,才能在行銷上佔有優勢。「提供居家護理服務,用台大醫院的招牌當然要比用電子公司的名字來得更好。」
DIGITIMES黃欽勇:高科技業者在面對新問題時,也是要謙虛
黃欽勇說:「現在幾乎所有的產業都可以和IT技術扯上關係。」以汽車製造業為例,20年前電子產業在其中所貢獻的產值是很低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現在1輛汽車的產值,電子零件平均就佔有30%。「由此可見醫療業與電子業也可能依循相同的模式,彼此存在著很大的合作空間。」特別是台灣人口結構已邁入高齡化,其背後更有高達13億人口的中國大陸市場,醫療電子產業預料將會有很大的成長機會。
不過兩者畢竟產業結構不同,電子業過去成功的模式在醫療電子產業無法適用,經營模式也必須跟著新環境而隨之調整。「這表示我們需要以更謙虛的態度進入市場。」而DIGITIMES未來將會持續性地舉辦類似活動,讓醫療業與電子業者能有對話的空間,彼此進行討論,了解對方需求與想法,以激發出進一步合作的各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