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消費性電子市場大勢
消費性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CE)產品,近10年已成為電子產業的當紅炸子雞,好的CE產品不僅要在外型上取勝,在操作介面、即所謂的人機介面(Human Interface)也要夠親和,便能在市場贏得掌聲...
首先分析市場當紅產品的銷售量,目前市場統計新產品上市第1年銷售量當中,就屬iPad(1,950萬台)和PSP(1,450萬台)拿下前兩名最受矚目,其餘NDS(880萬台)、iPod Touch(860萬台)、Netbook(860萬台)、iPhone(610萬支)也算是名列前茅的當紅產品。
其他3C產品累積銷售突破億台的,目前只有數位相機、MP3、電視機、機上盒,上述這些都是進入成熟期的產品。而平板(Tablet)電腦市場,則算還在成長期,市場預估2013年以後將會挑戰1億台,由此可見Tablet市場的後勁看好。而2011年市場預估銷售量中,蘋果將獨領風騷,拿下冠亞軍(iPad 3,500萬台、iPhone 7,000萬支)的寶座,蘋果產品在市場的影響力不可小覤。
蘋果iDevice的影響力
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中,各市調資料紛紛顯示,蘋果的產品在市場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Change Wave Research分析將近有82%的消費者仍偏好蘋果的iPad,而Business Insider的分析中,比較MacBook Air和iPad兩項產品,iPad仍是消費者優先考量採購的產品,而iPad用戶1天平均使用1~3小時,未來還會隨需要而增加。
蘋果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線的布局,依照規格與設計、材料成本、外觀與功能、價格、銷售定位等顯著差異,區分出iPod shuffle、iPod nano、iPod Touch、iPhone 4、iPad等各式產品,價格依序為49、149、229、599、499美元起,每樣產品皆有不同的消費族群。其中,iPad最受矚目,上市1個月內就狂銷超過100萬台。由於mytype調查發現有9%民眾想買但負擔不起,希望有更低價的iPad,因此簡主任推論,在2011年的Tablet市場區隔與品牌定位中,蘋果將以主流iPad(499美元)和低價iPad(299~399美元)的布局,來與電子書廠商(如邦諾Barnes & Noble的Nook Color)、PC品牌大廠299美元低價PC(如宏碁Iconia、華碩變型平板等)、以及手機大廠(如Motorola Xoom、RIM的Blackberry Playbook等)的平板電腦產品一較高下。由於Tablet市場後勢看好,加上毛利率比PC還高,雖說目前iPad的市佔率為第1名,但各大PC系統廠商,還是紛紛推出自家的Tablet產品,搶占Tablet市場大餅。
就3C產品而言,蘋果iDevice的效應持續擴大,衝擊其他產業甚巨。在手機市場部分,2011第1季的iPhone批發收入便以119億美元超越Nokia的94億美元。在掌上型遊戲機市場部分,2011年銷售量會驟降到2,000萬台以下(2008年高峰期是4,780萬台),而筆電市場則提早在2011年進入成熟期,年成長率僅5.8%。
蘋果的iDevice (含iPod Touch、iPhone、iPad)搭配iOS的平台魅力,讓遊戲廠商紛紛加入開發觸控式遊戲的行列,根據統計,在蘋果App Store的營收比重中,遊戲便佔了近4成。由此可知,iOS的簡易人機介面、流暢的畫面,加上雲端程式下載的架構,讓iDevice成為CE市場其他廠商仿效的目標。
Smart TV將主宰數位家庭市場
再來看看數位家庭(Digital Home)的市場部分,市場皆認為下一波新浪潮即將啟動,Smart TV(智慧型電視)將成為要角。以音樂為例,MP3的出現改寫了整個音樂市場,以往消費者想聽一首歌,往往必須買整張CD專輯,然後喜歡聽的就那幾首歌而已,但iPod改變了消費者聽歌的習慣,消費者只要上iTunes花一點小錢買想要聽的單曲就可以了,造成今日線上音樂的流行。
同理,像是Netflix、亞馬遜、Apple的iTunes租片服務,就是提供消費者另一種看電視的習慣。消費者只須花一點小錢,來選擇他想要看的影片、電視劇、連續劇、音樂劇、體育比賽等等,不需要花較多的錢去買整個頻道。此將改寫未來電視產業的生態,所以未來Smart TV也將會像MP3那樣改變消費者的收視習慣。
由於目前電視產業的既有生態體系,仍有傳統付費電視(第四台)廣播業者把持住,他們提供機上盒給收視戶使用,且功能受限於該機上盒。因此Smart TV廠商為了突破重圍,便透過策略聯盟的方式,包含硬體大廠、內容製作商與內容通路商,串出自己的產業鏈,並透過網際網路的方式來供應服務內容,讓Smart TV的平台成為可能。
因為受到Smart TV陣營的勢力壓境,傳統營運商也開始提供延伸服務,例如youview和HbbTV等等。不過Smart TV陣營的策略聯盟,也紛紛提供延伸性的服務。例如影片商Netflix推出多平台(Wii、PS3、Xbox 360甚至PC)的看片服務。而智慧型手機商(Google、Apple)的投入,將會主宰未來Smart TV平台的發展。
智慧型手機平台 將同時在Smart TV上演
蘋果日前推出了僅99美元的Apple TV機上盒,讓使用者接在電視機上,在內容服務部分,原本蘋果僅提供租片服務,由於Android平台的緊追直上,2011下半年實力差距將縮小。因此市場預料蘋果將會開放其App Store服務予Apple TV,屆時Apple TV可能也有類似iPad的操作介面,讓電視除了影音之外,也能執行App Store裡面的應用程式、遊戲等。
iOS平台涵蓋了MP3、手機、平板,甚至電視,此舉將讓Apple TV的出貨量提升。市場預測2011年Apple TV將有機會售出300萬台,雖然這只佔了iDevice 2%,佔Smart TV裝置潛力市場1%而已,但未來Smart TV市場成熟後,Apple TV將有機會再提升。
再看Google陣營,Google TV屬於開放式架構,其平台提供給電視機廠商、內容服務商等,讓廠商可以研發出Smart TV相關產品或服務。Google TV以Chrome瀏覽器架構,讓電視可以互動化,使用者可以透過其搜尋引擎與廣告,來觀看想要的節目,亦可上網、執行應用程式等等,並經由手機來遙控。目前Sony的Internet TV便是採用Google TV平台。
由於兩大平台都將提供遊戲下載,此舉將帶動周邊配備商機(如搖桿、方向盤、雷射槍、攝影機…等周邊裝置)。
智慧型手機平台的未來 向其他CE發展
兩大智慧型手機平台,不僅在Tablet上,且已經順利進駐電視產品了,其他OS部分也有向Tablet發展的態勢。例如HP自買下Palm之後,其webOS平台除了應用於智慧型手機(Palm pre)之外,也將應用在其平板電腦(TouchPad),甚至印表機產品。而RIM買下QNX之後,其QNX系統也將在其平板電腦(Playbook)上看到。
由於各智慧型手機平台廠商,皆透過Installed base協力廠商的Apps使用者體驗等3個正向循環,來推升自己的銷售量,且這股勢力不僅延燒到其他的3C產品,也將試圖改變其產業生態。因此未來不會只是三螢一雲,將可能發展到N螢一雲(手機、GPS、平板、電視、汽車、電腦…等)。
最後,以市調單位Business Insider的調查報告作為總結:終端產品的競爭關鍵,在於「平台」與「特色」,美國消費者採購智慧型手機最注重的,也是這兩個因素(分別佔38.2%、33.1%),其餘像是App、資料轉移容易、價格、搭配的電信業者,總共只佔28.8%。因此,要開發消費性電子產品,只要掌握平台和特色,就可以掌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