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善用智慧科技打造遠距醫療健康照護 智慧應用 影音
Vicor
Event

北醫善用智慧科技打造遠距醫療健康照護

  • 孫昌華台北

北醫遠距醫療中心主任劉文琪表示,透過功能完整的遠距平台提供門診服務,更將平台觸角延伸至遠洋商船、居家、長照系統等場域,以智慧化技術協助民眾維持及預測健康。ASUS
北醫遠距醫療中心主任劉文琪表示,透過功能完整的遠距平台提供門診服務,更將平台觸角延伸至遠洋商船、居家、長照系統等場域,以智慧化技術協助民眾維持及預測健康。ASUS

可突破時空界限的遠距醫療,已然成為醫療院所提升醫護品質的重要建置,積極投入此領域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北醫),就善用科技力量,打造便利、優質、全方位健康照護服務。近幾年北醫的遠距醫療成果豐碩,不僅在Covid-19疫情期間,透過功能完整的遠距平台提供門診服務,更將平台觸角延伸至遠洋商船、居家、長照系統等場域,以智慧化技術協助民眾維持及預測健康。

北醫遠距醫療中心主任劉文琪表示,北醫推動遠距醫療的初衷,是希望強化預防醫學機制,將高血壓、糖尿病等亞健康族群納入照護管理。透過遠距設備監測個案的生理數據,可協助醫療團隊預測並能即時介入,調整用藥與飲食、運動等習慣,從控制病情漸低發病風險,此一24小時主動關懷介入的健康管理模式,也為高齡化社會的醫療方式帶來不同思維與解決方案。

劉文琪點出醫療業者必須與設備供應商緊密合作,透過穿戴裝置提供即時的健康評估與建議,讓系統貼合醫護人員與被照護者需求。ASUS

劉文琪點出醫療業者必須與設備供應商緊密合作,透過穿戴裝置提供即時的健康評估與建議,讓系統貼合醫護人員與被照護者需求。ASUS

目前北醫已結合多種聯網設備,開發出智慧且自動化居家遠距照護系統。ASUS

目前北醫已結合多種聯網設備,開發出智慧且自動化居家遠距照護系統。ASUS

劉文琪接著指出,北醫在Covid-19前就已著手規劃遠距醫療,疫情爆發前夕系統平台即已上線,在疫情來襲時,北醫順勢全面啟用自行開發的視訊門診平台,民眾可透過網路掛號即可線上看診,醫療紀錄也可完整保存,以雲端化管理就醫過程的所有影音檔案,並減少病患個資外漏之風險。未來則將配合衛福部「數位健保卡」進行遠距視訊診療業務,北醫大體系也整合附屬醫院包含北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新國民醫院等四大院區的醫療資源,朝向『 One Campus』的願景,積極推動低碳、淨零轉型提供聯合遠距門診服務,讓民眾可經由視訊,接受各院區醫師的遠距診療,整合並強化北醫體系的遠距醫療服務能量。

目前北醫已結合多種聯網設備,開發出智慧且自動化居家遠距照護系統。此系統整合醫師、護理、營養、復健等跨專業照護,以護理師為第一線監控者,提供民眾全天候的24小時遠距照護服務,並藉由AI技術分析生理數據,偵測病患異常點並立即發出警示提示護理師,啟動遠距遠距照護及診療等後續處置。

除了一般民眾,北醫服務範疇除現階段慢性穩地病患照護與居家及姓照護外,也關注醫療資源受限的特殊族群,『遠洋船員』緊急遠洋視訊診療就是其一。劉文琪提到,多數遠洋商船缺乏醫療人員,船員一旦出現傷病,只能等待船隻靠岸,或由受過基礎醫療訓練的船長、大副等進行緊急救治,但上述兩種做法的成效都有限。對此北醫以推動遠距永續綠色醫療概念與船商合作,在船上建置遠距醫療系統及協助建構規範之藥品與醫療設備,並透過中軌或低軌衛星進行看診通訊傳輸,提供遠端視訊診療和緊急救護指導,船員可於醫師視訊指導下,在黃金時間以即時、正確的處置方式救治傷患,大幅提升遠洋船員的醫療可及性與品質,有效降低傷病風險與嚴重程度。

要提供上述遠距醫療服務,醫療業者必須與設備供應商緊密合作,透過大量溝通與磨合,讓系統貼合醫護人員與被照護者需求。因此劉文琪點出,具備豐富經驗設備廠商,由於先行了解醫療的需求,因此合作會更順暢;例如華碩的智慧健康穿戴裝置VivoWatch,內建多種生理感測功能,例如血壓、血氧、心率、心電圖、睡眠、壓力等,可協助配戴者與醫護人員第一時間掌握大量生理資訊,從而提供即時的健康評估與建議,並能將數據紀錄進行相關的資料分析,以預測個案的疾病風險進而優化遠距醫療的服務品質。

隨著遠距醫療服務品質的提升,其應用範圍將持續拓展,劉文琪預期遠距醫療將進一步延伸到遠距診療,尤其在物聯網、5G、AR/VR等新興技術相繼導入後,遠距醫療將產生更多應用空間,發展出遠端手術、復健等高難度服務。此外,遠距技術也可結合智慧居家照護,打造更完整細膩高齡長照解決方案,遠距醫療的運行模式也有機會因此轉變,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護,讓科技有了溫度、照護有了智慧的健康管理夢想。

對於未來規劃,劉文琪表示,台灣的通訊診療新法於7月1日上路,搭配數位健保卡,民眾將享有更便利、更生活化的遠距醫療照護服務。對此北醫將透過上述的院區資源整合策略,結合遠距醫療專業護理團隊,在新法規下開創遠距醫療新局,提供民眾更優質更精準地生理量測設備的醫護照護服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