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前瞻科技與新智造視野,駕馭未來製造變局
近年來全球政經環境瞬息萬變,尤其隨著近期川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無論針對俄烏戰爭、中東戰火、中美貿易戰…等近年延燒多時的大事件,皆可能投下難以逆料的變數;影響所及,製造產業今後面臨的供應鏈挑戰,只會加劇、暫無緩解跡象。
值此變局,可預見企業若一味沿襲舊法,而未能透過智慧系統及自動化進行數位轉型與升級的話,恐將在產業變動浪潮中進退失據。為協助企業從容克服這些嚴峻考驗,DIGITIMES於日前啟動2024年秋季智慧工廠論壇北中南巡迴,並在其中的新竹場論壇設定以「新製造視野」為核心,聚焦探索如何善用前瞻科技,助力企業優化製造營運,找出升級轉型的最佳實踐路徑。
引入AI/GenAI助力,強化供應鏈韌性
AWS業務開發經理郭千菩表示,從2023年起隨著地緣政治、物流、產品與原物料短缺、通膨、天災、ESG規範、資安風險…等變數紛至沓來,加上少子化、資深人員退休潮、經驗傳承不易,迫使製造業面臨莫大供應鏈風險。
據調查,擁有相對完整成熟供應鏈的企業,可望比同行多獲得逾23%利潤。驅使越來多企業願意將AI與GenAI運用於供應鏈管理,以期打造成熟穩定供應鏈。為此AWS以「智能強化供應鏈」為主軸,利用AI/ML賦能,提供庫存insights、可能缺貨缺料的風險、By Location的前置時間建議,乃至需求預測,藉此協助企業準確預估庫存與需求,進而增強生產排程彈性和靈活度、促進供應商與原物料多樣化,並且強化系統安全性及穩定度。
以AI-DC搭配電信網路,化解電力、散熱與載重難題
是方電訊產品經理洪李竹指出,在AI應用趨勢浪潮下,不僅驅使全球Data Center快速擴增,更將帶動數據交換中心的資料呈現爆炸性成長。以製造業為例,像是基於製造檢驗的鑑別式AI應用,抑或基於人機協作溝通的生成式AI應用,背後皆須借重AI伺服器算力,由此衍生龐大的電力密度、樓地板承重,以及水冷引發的PoE控制挑戰。
為此是方提出ACTIoN3策略,將以新世代中立AI-DC機房(如近期啟用的是方LY2聯雲智能資料中心)、三環網路全球部署,為國內外業者、服務應用商與企業客戶提供AI、雲端、電信網路與交換服務,攜手產業升級,打造台灣成為AI智慧島;以是方LY2而論,其優勢在於能夠全面滿足AI伺服器的電力、散熱與載重需求。
善用機器人自動化,開創智慧物流/製造大局
和椿科技資深產品經理郭冠群指出,深具自動化技術基底的和椿,有鑑於當前製造業面臨諸多問題,認為機器人會是一個好的解方,故在2023年成立auro Solutions品牌與團隊,全力打造智慧物流、智慧製造、智慧服務等相關機器人自動化方案。
以物流為例,幾乎是各行各業所有公司都有的主要活動,倘若能提升物流效率,便可望大幅增進企業價值。著眼於此,auro提供協作AMR,內有光達可做地圖建置,有輔助3D攝影機用於判別臨時或變動障礙物,憑藉更高彈性、無需磁軌,實現快速佈建、快速換線共用的利基;綜觀auro AMR,內含層架型、載台型、頂升型、牽引型、無人堆高機乃至園區物流車等多元機種。
藉助AI影像深度搜尋,帶動廠區智慧安防進化
晶睿通訊亞太業務部區域經理蔡沛任強調,晶睿發展監控系統的精神,正是更清楚、更聰明、更簡單,以及使用上更安全。以其中「更簡單」而論,不外乎兩大重點,一是讓搜尋更簡單、二是讓管理更簡單。
為實現搜尋更簡單、精準、快速,晶睿利用AI根據人、車特徵進行屬性化,營造影像深度搜尋、關鍵資料視覺化等優勢,使各個工廠可依照外觀特徵、行為、場所、人臉、車牌…等特徵屬性,從案例庫(Case Vault)中快速找到問題發時的車輛與人員。另一方面,晶睿悉心打造VORTEX Surveillance Cloud,讓工廠能以單一監控雲平台管理既有攝影機與VORTEX攝影機,落實讓管理更簡單目標,促進廠區智慧安防再升級。
適應性手臂,展現前所未見製造柔性
非夕科技(FLEXIV)亞洲資深業務經理吳至誠,以電子產業為例,利用其適應性手臂示範許多一般工業機器人難以實踐的應用場景,像是線束插接、風扇組裝、螺絲鎖附、顯示卡裝配、GPU組裝…等。
綜觀非夕適應性手臂的運作過程,有幾個有趣現象,譬如做插件時,七軸都在連動,避免插的動作影響良率;或在容易形變、受到干涉下,能以揉壓動作來巧妙因應;又或是組裝較為精細的齒輪時,齒輪與齒輪之間會有一些干涉,此時非夕手臂展現優越的力控,先做一些交握後再行組裝。總括來說,非夕藉由AI、高級力控、機器人操作系統來定義新一代仿人化機器人,獨具位置誤差容忍度高、抗干擾能力強、智能可遷移等核心特徵。
可配置型I/O,以單一類比前端適應不同信號源
亞德諾半導體(ADI)資深區域業務經理葉淙益指出,依ADI觀察,隨著AI導入,可望讓自動化市場變得活絡,使各廠家急欲從類比前端採集更多製造參數,以利執行大數據分析、探索最佳生產工序。
為此ADI將客戶的回饋融入其晶片設計,持續精進多項核心技術,包括前端信號隔離與處理,及針對工廠機器人提供運動控制的感測,乃至視覺資料採集。另考量業者欲從大量製造轉向少量多樣生產換線,往往有難度,故ADI提出可配置型I/O方案,客戶僅需運用同一套類比前端採集方案,便能適用不同信號採集場景;另積極投入10BASE-T1L(IEEE802.3cg)協議,讓客戶利用單一Cable,支援長達逾1公里距離的傳輸協議棧,將資料安全地在不同設備間做交換。
以資料中台驅動數據賦能,實踐AI智慧製造
緯謙科技綜合性工業部總監吳浩志表示,綜觀製造業數位轉型,緯謙可從Lv0到Lv1(OT)數據集成出發,再藉由資料中台向上串接Lv2~5(IT),為不同規模製造企業提出合適的數位轉型方案。
針對數值型AI應用,緯謙對於參數AI優化、錫膏厚度AI監控,乃至關於銅箔基板AI提升含浸動用率的參數推薦,及設備預警場景(如以電流數據預測刀具動態壽命)、廠務節能場景(如銅箔基板鍋爐節能),有豐富實作經驗。另針對影像辨識應用,如人因工程AI影像分析、PCB板瑕疵檢測…等;及針對戰情室與數據集成,如資料中台技術應用、OPC UA設備數據整合、輪框產線看板介面、Power BI能耗看板,這些皆是緯謙善用AI驅動智慧製造的實例。
全局精實管理,促進智慧工廠e化循環
析數智匯業務暨行銷副總經理張平和表示,近年訪談製造業,深知多數客戶面臨相同挑戰,如訂單達交延誤與交期即時回覆失準、備庫生產的投產需求量預估繁瑣與失準…等,導致成本、產能與時間出現浪費,違背原本亟盼的精實管理目標。
深究其因,在於ERP與MES間存在Gap,即便導入供應鏈管理系統也難以解決問題。為此析數開發智慧精實生產資訊系統,協助客戶實現資訊無縫整合、達到全局優化。此方案立足於Plan-Do-Check-Action架構,Plan部分有需求預測機制、再依淨需求做滾算,接著進入APS做生產排程;Do部分主要提供IoT、MES與WMS系統;Check部分由SPC、QMS套裝系統挑大樑;Action部分以「iDAP」AI大數據平台為核心。
AI、機器手臂與視覺合一,成為人類得力夥伴
達明機器人亞洲銷售總監曾國勛強調「未來,就在眼前」,未來機器人不該僅是工廠內工具,更應是人類工作上得力夥伴;故達明致力發展AI、視覺、機器人三大科技領域,並將之整合為AI Cobot,意即自帶視覺系統與原生AI引擎的協作手臂。
他列舉諸多AI Cobot應用實例。如日本氣動元件大廠SMC,有鑑於AI Cobot內建視覺可達到快速定位,故於工廠導入約70台,用以鎖螺絲、取放與組裝。或匈牙利業者Continental的ADAS工廠,累積導入逾300台達明手臂,執行車用電子上下料。值得一提,達明運用Landmark,將座標系統建立於工件或治具特徵上,所以無需擔心手臂與環境點位相對關係改變,只需看一眼,所有點位即可動態更新,應用彈性大,尤其適合AMR上的應用。
利用微型能管系統,讓工廠加速實現ESG
勤逢實業明緯PM黃浚峪指出,勤逢為專業電機元件經銷商,代理銷售明緯電源供應器等諸多品牌設備或零組件。有感於ESG勢在必行,於2023年引進工研院微型能管系統(EMS),用以搭配智慧電表與感測器,偵測即時電壓電流,從而累積電量產出報表,並進行用電分析、另可結合碳盤查系統,協助工廠達到ESG目標。
微型能管系統分兩部分,一是Power Tab電流感測器,偵測各迴路電力狀況,另一是後台主機,使用戶理解設備用電量,以便針對用電量過高部分進行改善。主要特點包含:1.工研院專利技術;2.相較傳統EMS,建置成本節省5到7成;3.非接觸式感測,降低觸電風險與停機施工時間;4.具線材溫度偵測功能,可作負載安全監測。
整合多元設備與協定,加速工廠大數據分析
研杰科技智慧製造導入顧問林岱辰說,Kepware的KepServerEX軟體可望對製造業AIoT數位轉型產生莫大助益。首先因支援多元穩定的通訊驅動程式,故能協助SCADA收集與控制各種前端設備;且除DDE或OPC常見介面外,還針對InTouch圖控提供SuiteLink介面、針對iFIX圖控提供PDB通訊介面。
其次KEPServerEX協助用戶快速建立EAP/CIM,例如透過No Code方式,僅需透過設定,可讓設備與MES/ERP資料庫進行資料交換,並針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算術或邏輯運算,在條件判斷後做資料轉送。再者KEPServerEX憑藉與多種類型設備和通訊協定的整合優勢,使用戶不需擔心不同廠商設備間兼容性問題,並能為後端多元應用程式提供單一資料交換窗口,加速大數據收集與分析。
以Edge AI軟硬整合平台,快步催生智慧工廠應用
超恩台灣區業務林彥志表示,近年Edge AI在製造業界討論度甚高,但其應用開發有其難度。一來關於軟體建構及AI演算法,需投入極高時間與人力成本;二來針對硬體,除主機本身要求高算力,亦需因應工業場域滿足寬溫、寬壓、抗震條件。
為此超恩近年致力發展VHub軟硬體整合平台,內含AI Developer、AI Developer Premium、EMS與ROS四大套件。比方說AI Developer為AI機器視覺開發套件,基於Intel OpenVINO,可搭配超恩邊緣運算主機一起做優化整合;超恩搭配提供一些AI模型優化器、推論引擎、學習架構及逾200個預訓練模型。其餘項目則包括AI Developer Premium一站式AI影像視覺開發平台、EMS能源管理方案、ROS機器人AMR開發套件。
以標準化連接,打造通用型手臂末端生態系統
極馬亞洲業務經理戴君衛指出,其隸屬德國Zimmer集團,產品涵蓋範圍頗廣,譬如機械手臂夾爪。Zimmer觀察到客戶邁向未來自動化生產時,面臨諸多挑戰,係因不同工件、不同應用,交織成多種挑戰,例如選擇哪種夾取技術、如何教導夾爪、如何在過程中自動更換夾具…等。
因此Zimmer與另一德商Schmalz合作,共同發展MATCH系列End-of-Arm-Ecosystem,標榜一體適用任何機器人、夾爪或末端執行器。主要優勢包含連接介面標準化,當用戶欲使用不同工具,不需變更轉接、法蘭面、配線或配管的設計;再來易於設置,提供標準人機介面,方便用戶執行產品參數設置與調整;甚至為未來工業4.0大數據收集分析做好擴充準備,可將生產參數上傳雲端管理系統。
產學專家齊獻策,暢談如何以GenAI促成智動化
此次論壇的最後議程,是由IC之音竹科廣播《科技領航家》主持人朱楚文主持的「生成式AI帶動產業智動化」焦點座談,與談人為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終身特聘教授覺文郁、研華科技工業物聯網事業群總監林勤喻。
林勤喻認為,推動AI智慧製造前,應打好精實生產管理的關鍵基底,先將所有流程標準化,再談智慧製造。因AI講求數據驅動,若的數據源不確定,就無法推進AI;唯有達到精實生產管理扎實化、作業流程標準化,後續前進AI智慧製造的過程才會精準。
此外企業導入智慧製造時,通常會設定一個遠大的最終願景;但內部不同組織或個人的知識水準、經驗值皆不同,對這個遠大願景的接受度也會不同。故企業不能無差別訂定一致目標,一定需要個別導入、個別執行。
覺文郁呼籲有意導入AI/GenAI的企業,如果已有真實資料,務必優先保護好它們,接著再做資料清洗。其次因GenAI應用過程須結合RAG或Final Tune,此時即需借重老師傅作為把關者,檢驗AI助手是否真正堪用。他同時建議,企業應先挑選一些兼具可行性與價值性的小題目來做,譬如訓練手冊或維修手冊,嘗到甜頭後再慢慢累積與學習,逐步擴大GenAI應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