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推出MaaS發展計畫 仰賴公私部門合作
近年來交通移動服務(MaaS)成為世界交通領域發展趨勢,各國相繼推出示範計畫。以台灣為例,交通部自2017年起與高雄市展開合作,串連全台資通訊服務業者、票證系統、服務運具整合業者、共享服務提供業者推出移動套票,整合捷運、輕軌、公車、渡輪及最後一哩路交通,提供高雄市民一票全包的交通服務。 高雄市交通局長張淑娟指出,高雄市共有277萬人口,面積為1個新北市加上3個台北市,雖有相當
生策會、英特爾簽署合作意向書 促增台灣智慧醫療實力
為合力推進台灣智慧醫療發展,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副會長楊泮池與英特爾(Intel)業務行銷暨公關事業群副總裁汪佳慧2日簽署合作意向書,期加速育成解決方案,並給予醫療保健服務提供者創新管道。 直至今日,全球醫療院所每日產出高達3TB資料,其成長幅度超過製造業、金融服務業甚至是媒體業,但其中卻僅有不到3%的資料能夠被完整分析並提出有意義、可行動的洞察。如同英特爾執行長Pat
金融業如何贏得數位原住民信任感?IBM提三大建議
數位科技快速發展與演進,相較於年長之後才接觸數位產品的「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從小就生長在數位環境下的「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更熟悉數位科技與文化。 根據台灣主計處統計,1980年以後出生的數位原住民人口已佔台灣總人口數的45%以上。此外,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亞洲報告也提到,到2030年,數位原住民(出生於198
突破數位轉型障礙 訂閱經濟或為解方之一
在智慧製造推動過程中,台灣製造業普遍最擔心的還是建置投入成本。「台灣企業主一個錢通常要打二十個結」,面對中小型製造業者,發展雲端訂閱制服務是最適切的作法,透過其進入門檻低、按需使用的特色,中小企業能夠從相對容易入手的問題切入,進而創造「Quick Win」的效果。特別是疫後產業對於數位轉型的需求提升,近來訂閱經濟的發展也在市場中如雨後春筍。 友達數位科技董事長楊本豫觀察,目前
汽車產業挾軟硬實力 光陽柯勝峯:光陽站在智慧交通最前線
「電動車」無疑成為2021年度最火熱的話題之一,衍伸的商機龐大涵蓋不同產業,除軟硬體必須相互合作之外,創新科技結合服務,是企業轉型成功的重要要素。DIGITIMES社長黃欽勇指出,電動車產業未來會有兩種產業,一是服務業,二是製造業。未來汽車產業絕對不會如過往的單一、封閉產業,而會行程完整的生態系。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台灣在世界供應鏈上有很多隱形冠軍,理所當然,台灣電動車的
瞄準組裝產業痛點 友達推「智訓助手」化身虛擬指導員
面板大廠友達在2021年正式成立友達數位科技,整併集團內部新事業,以顯示器本業為核心,在既有基礎上擴大上下游、整合軟硬體服務,將累積25年的智慧製造經驗與場域應用對外輸出,將以全新的製造服務業者角色出發,鎖定未來市場需求不墜的智慧製造商機。 2021年甫獲得世界經濟論壇(WEF)「燈塔工廠」殊榮的友達,本身就是一個智慧製造最佳的實證場域。友達數位科技董事長楊本豫指出,友達從2
富勒頓推動綠能建設 解決城市翻新的兩難
美國加州富勒頓(Fullerton)市政府試圖在預算不足的情況下解決基礎建設老化等問題,最終想到兩全其美的辦法,即投入新的LED公園路燈、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車充電站等建設,節約能源省下的金額可望超過公共債務。 據Orange County Register報導,富勒頓正計劃城市多次節能升級,耗資890萬美元。市政府官員表示,在升級工程的25年週期當中,預計可節省約200萬美元
邁入AI元年下一步? 漢翔轉型製造服務多角化經營
身為國內航太龍頭的漢翔工業,向來是帶領業界邁向智慧製造的重要典範。漢翔從2017年即開始推動智慧製造,更成功開發iAIDC智慧製造系統平台,這套系統不僅獲大客戶波音(Boeing)與空中巴士(Airbus)的高度肯定,漢翔也從做得好到「教得好」,將累積4年的智慧製造成果及經驗對外分享,更配合「開源」、「深蹲」等的多角化經營及企業轉型,積極擴展對外服務。 漢翔董事長胡開宏202
引導應用鼓勵創造 VR新兵arpara啟動元宇宙布局
近期科技大廠陸續提出對元宇宙(Metaverse)世界的應用想像,爭搶元宇宙發展的產業話語權,讓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應用再次獲得各方的高度關注,吸引企業加入元宇宙的布局。不過除了擁有雄厚財力、豐沛資源的Facebook、NVIDIA等國際大廠外,少有企業有能力推動軟硬整合開發計畫,同時間經營VR眼鏡和VR平台兩條戰線。 而在今(2021)年8月,同時發表了arp
能源效率服務為綠能新選項 企業紛加大投資與部署
儘管許多企業與個人都已意識到節能減碳的重要性,但龐大的技術費用,仍不免讓企業吃不消。近年能源效率服務的崛起,不僅解決了技術成本的問題,也讓企業組織能隨時使用到最先進的能源技術,不必擔心汰換過快的問題。 據ESI-Africa報導,購買、安裝、維護能源效率系統所產生的龐大資本支出,是許多企業組織在考慮採用新技術時最大的阻礙,再加上環境變化快速,相關技術持續改進,企業員工還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