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ESG環保作為系列報導-2】蘋果每年淘汰8%未達標潛在供應商
蘋果(Apple)作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之一,供應鏈散佈在全球各地,更是消費性電子科技的趨勢領導者,擁有強大訂價力與影響力。蘋果自2020年起即已在營運上達到碳中和,且預計在2030年達到全供應鏈的碳中和。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必須將這些作為貫徹到每一個供應鏈的夥伴,才有可能達成環保策略目標。因此,了解蘋果的ESG作為對其供應商而言至關重要。 從蘋果2022年環境進度報告中可
【企業ESG環保作為系列報導-1】ESG策略的實踐為企業永續經營關鍵
「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是觀察企業經營能力的重要「非財務」因素,了解其重要性的企業家把它看作是「投資」,不了解的則把它看作是「支出」。然而從近年ESG成為顯學,各國政府積極推動,愈來愈多企業開始認真實施的現象看來,由資本市場投資方與國際組織所引進的ESG浪潮,已經成為一股善為者可載之,而敷衍怠惰者恐被覆之的力量。 國際ESG評等機構標準不一,的確有爭議空間,但Tes
UVC LED有效消滅COVID-19病毒 億光總部防疫掛保證
疫情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對於生活空間中的殺菌防護也愈加重視,帶動UVC LED應用在水、空氣,以及物體表面殺菌,針對疫情後的生活型態,LED廠相繼開發UVC LED殺菌產品,億光電子宣布開發一系列UVC LED(275nm)紫外線產品,並搭配UV-C LED封裝專利技術,經由SGS第三方實驗室測試認證,抑菌率高達99.9%。 億光電子表示,疫情暴發前已落實各項防疫部署,尤其在
能源、環保為大勢所趨 已成企業發展藍圖標配
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暨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表示,在推動台灣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的過程中,需要產業鏈、公私各界與社會大眾一同響應,共同推進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的全面轉型。其中,太陽能產業是台灣能源轉型藍圖中的重要一環。 Lightsource b 攜綠岩能源進軍漁電共生賽局 全球太
新能源車為汽車自動化生產帶來哪些轉變?
2022年光是2月,全球電動車市場銷售量逾54萬台,年成長率為91.7%,電動自行車的市場也日趨火熱,尤其在德國市場,年成長相較2021年多達近36%。火爆的成長態勢,證明隨著世代變遷,人們的生活型態的追求也大不同,更加注重健康、環保、運動與生活品質等議題,進而使全球新能源產業逐漸轉型愈來愈受關注與重視,這其中也為產業的相關製造技術帶來新的變化。 理論上,無論電動汽機車或自行
淨零政策接力出爐 企業跟上腳步了嗎?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公開宣示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的期程及相關政策,而台灣則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先是金管會打頭陣在三月公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需在2027年完成碳盤查,緊接著國發會也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規劃,以五大路徑、四大策略等提出階段性目標。縱使外界反應有許多路徑不夠具體,或是策略過於模糊,但台灣總歸是踏出了淨零目標的第一步,而這也代表接下來企業得在更明確的
結合先進科技與環保思維 建新國際創造智慧化物流服務
穩定原物料向來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天然資源匱乏的台灣尤是如此,煤炭、紙漿、礦砂…等材質都需倚賴進口,透過船運物流將之運送到各製造場域中。早期此類散雜貨在港口裝卸時難免會出現大量粉塵,作業效率也不佳,後來環保意識抬頭,相關廠商也逐漸導入自動化設備,上述情況已然大幅改善,在此一歷程中扮演先行者的建新國際,不僅是台灣最早建構自動化系統的企業,近幾年更在台北港投入大量資源打造智慧物流倉儲園區,為台灣
鳳梨葉、咖啡渣別丟 可做環保3D列印材料
3D列印使用金屬、塑膠等傳統硬材料,在研發和商業應用上已相當成熟,近年來3D列印技術受到醫療、建築營造業的關注,但卻礙於醫材、建材所使用的矽膠和混凝土等易變形、崩塌,造成物件無法成型或強度不足。 中正大學前瞻製造系統頂尖研究中心研發含植物纖維的積層列印軟材料,添加鳳梨葉、竹葉、咖啡渣等農業廢棄物,藉此提高矽膠、混凝土的韌性和支撐性,更開發軟體精準計算強度和填充比例,目前該技術
創造保麗龍海廢的春天 光寶攜手宏恩打造循環經濟
光寶科技攜手塑膠回收大廠宏恩塑膠,協助處理台南淺海浮筏式牡蠣養殖所用保麗龍浮具,將屬於海廢的保麗龍研發轉變成可循環利用的商品。光寶科總經理邱森彬指出,這樣的創新模式可幫助海廢變成可循環再利用的資源,這種商業模式,不僅在台灣,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先進的創舉。 台南市長黃偉哲指出,每年7月淺海浮筏式牡蠣禁養期前,漁民會將使用2~3年已不堪使用的保麗龍浮具,帶回集中並由市府委託廠商處理
順益端出首輛純電卡車 高碳排車廠化身綠能示範展區
近年ESG大勢所趨,大多廠辦始以新能源管理、綠能建置為首要方向。以交通服務、組裝製造以及車輛相關服務為主要業務的順益集團,日前已將集團的「中壢汽車城」升級為「綠能示範廠區」,具備虛擬電廠三大應用,分別為自發自用、電力調度與能源監控,設置太陽能發電裝置、儲能蓄電池設備以及能源管理系統。 軟硬整合促成台灣汽車產業第一座企業虛擬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