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化與智慧化並進 宏佳騰劍指機車界Tesla
電動化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趨勢,這股浪潮也席捲機車領域,身為機車王國的台灣,近幾年各大燃油機車業者紛紛啟動相關布局,宏佳騰則是其中動作最積極者,不僅2020年的電動機車銷售量將近萬輛,2021年更一口氣推出3款新車,在此領域交出漂亮成績單。執行長林東閔指出,電動機車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這也將是未來宏佳騰產品策略中的重點。 電動化雖已是必然趨勢,但對長於內燃機引擎的燃油車業者來說,
南美洲也看得到台製充電樁!飛宏帶領夥伴開拓全球能源版圖
飛宏2022年1月營收達新台幣11.4億元,與去年同期成長20.61%,充電樁產品持續研發中,近年也積極與國際車廠如奧迪(Audi)、Volvo、Jaguar等車廠,以及全球/本土石化燃料龍頭合作。飛宏表示,自2021年12月開始,飛宏已為殼牌(Shell)出貨充電樁至全球各地,包括歐、美、香港地區等,也出貨到離台灣最遠的南美洲。2021年更攜手奧迪打造台灣環島超充站。飛宏指出,目前7成業務來自歐
Baraja與Tier IV共研新一代自駕車用軟體定義感測器組合
創新自駕車Spectrum-Scan光達(LiDAR)技術開發商Baraja與開源自駕技術領導廠商Tier IV宣布新的合作計畫,將結合Baraja的先進Spectrum-Scan LiDAR技術,以及Tier IV的感測器融合(fusion)軟體與高動態範圍(HDR)攝影機,以研發新一代自駕車用軟體定義感測器組合。 根據Geospatial World報導,雙方將提供業界一
高鋼價時代 手工具、扣件業等下游業者如何延續外銷佳績?
歐盟碳稅、台灣碳費將陸續上路,鋼鐵業被列為第一波課徵對象將首當其衝,中鋼董事長翁朝棟因此表示,未來鋼鐵成本每噸至少要多30至60美元。而面對高鋼價時代來臨,未來恐不只是個別產業或企業的競爭,而將是供應鏈競爭,因此不只是上游鋼鐵業,中鋼也呼籲中下游業者也需積極朝高值化轉型,提升產品附加價值,透過建立更緊密的上下游夥伴關係,才能擺脫碳有價所帶來的壓力與束縛。 歐盟碳關稅初步看來對
Mojio將為Audi車輛提供4G連線升級解決方案
許多車載資通訊(telematics)系統的連網資料服務,都是透過將於2022年關閉的3G行動網路,Audi是最積極提供解決方案的汽車製造商之一,委請連網移動平台商Mojio提供客戶由經銷商負責安裝的turn-key解決方案,以更換原本內建的3G Audi Connect車載資通訊系統。 根據DesignNews報導,Mojio提供無連網功能車輛售後市場附件解決方案,Bosc
五大湖區拚戰電動車 加拿大汽車產業關鍵一役
在全球節能減碳的風潮下,加拿大政府發布1份超越其先前擬定的2030年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並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的國家藍圖。 事實上,加拿大是少數能夠獨自從頭到尾完成電動車製造的國家。彭博新能源財經預計,在2025年前,加拿大對電動車的下游需求,將從世界第11位攀升到第6位。該國擁有直接進入世界上兩大電動車市場美國和歐盟所需的基礎設施和自由貿易協定。
2027年數位分身市場規模估達500億美元
數位分身(digital twin)將驅動跨產業市場蓬勃發展,Global Market Insights預測2027年規模可達500億美元,四個擴大採用的主因素為工業界機器與設備狀態監測與汽車業車輛性能表現分析的需求成長、歐洲科技業巨擘重金投資研發、市場領導廠商策略。 根據DesignNews報導,工業4.0(Industry 4.0)加速汽車、健康照護、製造等產業的數位化
駕駛人監測系統更受全球車廠重視
預期最快2023年駕駛人監測系統(DMS)將成為全球主要車輛安全標準配備,通用汽車(GM)的Super Cruise與福特汽車(Ford)的BlueCruise等Level 2駕駛輔助系統,在美國快速成長將加速與大幅拓展DMS應用。 據TechCrunch報導,DMS用攝影機監測確保駕駛人清醒、警覺、全神貫注於路況,並視狀況依序採取向駕駛人發出警示、逐漸減速、停車(駕駛人無法
福特攜手NXP提升車輛連網體驗
福特汽車(Ford)與恩智浦(NXP)合作,連網車架構採用NXP連網處理器與i.MX 8系列應用處理器,持續更新車輛功能以提升2021年的F-150、Mustang Mach-E、Bronco休旅車(SUV)等車款的行車體驗。 據ElectronicsWeekly.com報導,NXP提供車輛出廠後空中下載(OTA)更新,持續提升與擴展車輛舒適度、體驗、性能、服務,以滿足客戶需
無需手冊就能瞭解功能 AI同時滿足汽車製造商與使用者需求
發展多年的汽車工業正在非常快速轉型,為實現淨零碳排放的目標而對汽車進行電氣化。電動革命也重新定義了汽車製造以及生態系統中的相關技術和服務的概念。車載人工智慧(AI)助理新創公司iNAGO創辦人兼CEO Ron Di Carlantonio表示,汽車一般每3~5年才有一次重大更新,但現在Tesla可以在一夜之間更新汽車,迫使傳統OEM廠商擁抱數位化和更多的新發明。 由於數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