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能否攜手鴻海 突破中、韓鋰電池重圍? 智慧應用 影音
蔡司
參數科技

台塑能否攜手鴻海 突破中、韓鋰電池重圍?

  • 黃女瑛、黃立安台北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台灣在全球新能源產業裡有很多角色可扮演。符世旻攝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台灣在全球新能源產業裡有很多角色可扮演。符世旻攝

台塑新智能(簡稱:新智能)成立不到1年,何以近年國際市場傳出,某歐系大車廠共邀赴美建鋰電池廠,台塑竟名列其中?

另外,面對中國、南韓巨大的鋰電池產能規模,台塑與積極投入造車的鴻海可能攜手殺出重圍嗎?
 
對於跨國的建廠案,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會心一笑坦言,與傳言中的歐系大車廠關係確實緊密,也持續互動中,主因國際車廠是新智能未來耕耘重要目標,當然期待有更進一步合作。

不過,美國市場目前非台塑海外廠的優先考量。IRA的潛在商機無可限量,但是美國的人力成本、召募人才有一定難度,是主要的顧慮。
 
若以跨國布局來看,東南亞、印度甚至歐洲都是率先考量領域。特別是考量關鍵材料的在地化,礦源就地供應,包括菲律賓、印尼、越南等受矚,再加上台塑在2010年就跨足終端系統,在整個東南亞通路都暢通。
 
劉慧啟解釋,台塑集團在鋰電池材料的經營約15年,每個材料都是經過歲月累積淬練而成,過往即以關鍵材料為核心延伸,除了台系電池芯廠包括昇陽科、長利使用台塑三井電解液、台塑鋰鐵的正極材料,包括諸多一線中國鋰電池廠都是台塑的長期老客戶。
 
早期台灣鋰電池技術稱得上全球屬一屬二,台塑鋰電池關鍵材料也在中國深耕多年。而台泥旗下能元的18650尺寸三元電池,一度是全球前三大。
 
只是,中國在十一五~十三五期間穩定補助,成就了像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等國際級巨頭;台系廠則因成本難敵、陸續退守,所以,在十四五的當下、兩岸才會有如此巨大的規模落差。
 
不過,台灣研發技術的火苗仍延續著。事實上,新智能目標不僅聚焦於電池芯,將跨足節能、儲能、新能源與循環再利用等四大領域,進行多元能源發展布局,唯電動車大爆發,新智能在台的電芯建廠,才引起業界廣大關注。
 
所以,關於與鴻海未來合作的可能性,劉慧啟說,彼此一直是緊密互動,長期來看,若有合作空間、當然不排除。

就現下國際各鋰電池供應鏈發展面向來看,已少有單打獨鬥,車廠除自製,也邀鋰電池廠共建,要與關鍵材料業者合作,鮮明趨勢即共同打造生態系。
 
其實,台系廠在新能源、汽車電子電氣化潮流裡可以扮演很多的角色,回想純電動車(BEV)龍頭Tesla早期諸多關鍵零組件都由台灣供應。

台灣鋰電池產業鏈長期頻繁互動,也有諸多優秀成員,例如正極材料就不只有台塑,還有立凱、尚志、泓辰等。

另外,電動車動力總成(Powertrain)響譽國際的台達電,除幫台塑集團建資料中心、也用台塑的電池。
 
綜觀台灣鋰電池公布規劃的產能,鴻海初規劃1.2GWh、台泥將達3.5GWh、台塑新智能約5GWh、長庚國際約5GWh,加總約15GWh。

此一數字別說看不到龍頭寧德時代370GWh的車尾燈,包括韓系三雄LG Energy Solution(LGES)、SK On、三星SDI及中系比亞迪、國軒等規模,同樣遙不可及。台系廠攜手突破重圍、似乎勝算也不大?
 
劉慧啟認為,在全球區域化,及儲能與電動車等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下,跨國合作是台系廠的新機會;所以,重返電芯製造勢在必行、明知是項艱難任務,考量的是長期競爭力及在全產業鏈技術話語權。
 

 
責任編輯:陳奭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