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科大副校長張禎元:AI對工程教育的利與弊
人工智慧(AI)成為各行各業顯學,近年製造業也紛紛透過導入AI來提高生產效率外,未來更可在大數據資訊中整合跨領域知識。AI固然帶來不少好處,然此也引發業界憂慮,認為AI會在製造工程教育以及研發上帶來隱憂,使得製造業過去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製造相關經驗與學理,會逐漸被忽略。虎尾科大副校長、卡內基美隆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張禎元日前受邀參加AI論壇時,就點出當中的利與弊。
從工程師到教授不同身分的轉換,也在東、西方國家不同教育體系間觀察,談到當前AI浪潮對製造業的看法,張禎元表示,過去台灣教育體制常把製造的「工程」視為科學(Science),但美國則是把工程定義為科學加上經濟(Economy),然從經濟層面思考的商業模式,才是真正價值所在。
他認為,AI智慧製造除了智慧技術外,扎實的製造工程知識(Domain Know-How)與合適的商業模式才是關鍵,而商業模式取決於該企業的定位,因為做設備、零件還是以服務為導向,都會有不同定位,論述也會不一樣,做製造服務不是看技術有多先進,而是在於有無滿足客戶需求。
因此他建議,台灣在製造工程的思維,不是說理工做得好就好,還要重視終端應用市場,將價值融入在教育研發裡。
他也提到,台灣有個很奇怪的特色,喜歡將東西分出高低,產業也分高低,與高科技相對的就是傳統製造業,但國外並非如此,只要能做出有價值的東西並且獲利,各種產業都是高科技。但台灣社會對「製造」會有既定印象,認為價值比較低,但其實不見得,若能善用裡面的Know-How,將有機會創造更高的價值。台灣產業邁入數位轉型時代,但腦袋也得跟著轉型。
當前AI成為顯學,各行各業都在探索AI的妙處。而AI對製造工程教育與研發也有利有弊。從優點來看,張禎元認為,數位化讓過去的製造經驗傳承,從「類比式」傳輸轉化爲數位匯流,數據庫成為AI的養分,也打破過去各領域如機械、電機、化工等領域的知識藩籬,許多過去不會有交集的跨領域知識可以整合在一起,或許能產生新的知識,或是改進現有的知識。
但從教育與研發的角度來看,若無法善用AI,一方面可能會弱化基礎工程教育,因為目前AI就像黑盒子,難以從外部去了解其中原理,也因此會愈來愈欠缺對於基礎科學、如物理化學的基本理解,未來工程師可能連基礎學識都會依賴AI。張禎元形容,「過去如遇到不會的問題就會Google一下,但現在則是AI一下。」
另一方面則是會忽略工程訓練與思維,因為未來AI可能只是在數字與螢幕後工作,缺乏團隊合作過程,張禎元認為這會是未來很大的隱憂。如同上述所提,AI就像黑盒子,人類往往會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雖然會使用工具,但對應用對象相關的學科與技術卻不甚瞭解,因此如何確保AI的可解釋、可信賴,也是另一個隱憂。
而在AI時代,台灣該如何培養工程教育與研發戰略?張禎元則認為,應該考慮台灣競爭優勢。從他在美國與台灣兩地的經驗觀察,他認為,美國教育體制下,在創新、設計、領導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很強,但台灣則是在基礎科學教育(STEM)比較扎實。
一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分享對台、美工程師工作態度的看法,張禎元認為,台灣的文化與態度是非常可貴的,台灣在製造技術上有競爭優勢,更藉此培養出解決事情的積極性與執行力,這在國外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但在另一方面,AI讓製造經驗變成可複製,AI的發展是否因此讓台灣失去優勢,也值得好好思考。
責任編輯:毛履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