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ADI

半導體學院?別鬧了

若每年有大量畢業生半導體領域,恐怕會對其他產業造成衝擊。(示意圖)李建樑攝

兩岸最近在半導體產業的人才供應議題,不約而同地都採行了異於過去的措施。先是2020年中國將微電子列為一級學門(像數學、物理、化學等的基礎學門),而台灣是2020年要在幾個學校開辦半導體學院。

兩岸的半導體人才供應各有不同的問題,卻都用專業特殊化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只能説是兩岸產業界對教育有相同的迷思。

中國問題:未能擺脫惡性循環

中國先前將微電子提升為一級學門在內部也是有不同意見的,所以遲至2020年才拍板定案。但是在中國的本科中,微電子相關的科系已有20個,而且存在有好一陣子了,一年的畢業生計有20萬,前幾年説要達要產業規劃還有40萬人的缺口,不是2年畢業的人口就可以填滿了嗎?但是微電子本科的畢業生只有12%到半導體,主要的原因是半導體的薪水低於其他產業,不足以吸引本科生依專業就職,而且半導體的從業人員甚至還有流向業外的。近1、2年雖然因為薪資的提升略有改善,但是進展的幅度還是遠低於需要。

追根究柢,這是一個產業未能進入良性循環前所導致的現象。產業競力不足因而獲利不佳,進而無法提髙員工待遇、產業無法獲得所需素質的人力,又進一步降低競爭力。此惡性循環雖然有政府補助,改善個別公司營運財務數字,但是仍不足以支持員工薪水的長期、大幅的提升。怎樣打破此惡性循環,是解決此一問題的關鍵。中國另有多數半導體廠,只聘微電子專業(及少數物理)以及髙學歷人數比例偏低等問題,這與前述現象有相當程度的關連。

台灣原罪:人才好但是少

台灣的核心問題是人口基底不足,以不到全世界0.4%的人口支持全世界佔比超過一半的產業勢必力有未逮,何況還有許多市佔比甚髙、隱形冠軍的多種產業也需要高階人力。

原先半導體所需人才很多是電機學院供應的,但是電機學院在以前矽島計劃時大幅擴充過,有些電機學院已經面臨招生不足或學生品質下降的問題。姑且不論以半導體學院來替代電機學院的人才供應是否合宜,學生來源不足的問題並不會因為換個學院名稱而緩解,而且目標訂於每年提供4,000人的碩士以上人力資源,如果以每一所平均一屆30人來論,這意味著有其他科系130個研究所會被消滅,其他產業所需人力怎麼辦?

內在人口不足,轉而外求是常見做法。中美AI大戰的技術競爭中,美國又祭出這一招,給予有AI高等學位的畢業生綠卡。目前台灣的學費性價比不差,所以在校園內的外國學生不罕見,但是畢業了以後台灣缺乏政策、工作和生活的支持環境。15年前在有些園區已經開始有外國籍工作人員,後來數量逐漸下降,就是這些原因造成的。如果沒有完整的留才機制,半導體學院就是半導體技術擴散的源頭。把部分的生產廠址扇出海外,以減少對國內人才、水、電、土地的壓力也許是另一方向的考量。

人力資源不夠?先節流。台灣對於高學歷人才的使用近乎濫用。與競爭對手南韓相較,南韓未來10年要發展系統IC及代工業務,其所規劃的人才培育碩博士僅比1/4稍多,而台灣半導體從業人員多年以前園區的碩士以上學歷就超過8成以上。不能以系統的方法以及人力槓桿提升人力資源使用效率是目前高階人力出現如此巨大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

兩岸共同的迷思是產業界一般期待學生在學校受更針對性的職業教育後,進入產業能直接上手,比較「好用」。半導體產業已存在逾60年,也許在學門的分類上應如化工、機械、資工等成立單獨學門,但是於此刻是否有利於產業我是持疑的。此刻的半導體產業的價值增加手段已經從以前單一的製程微縮變成百花齊放的多元化,你可以想像在半導體學院教第一原理、二維材料等知識嗎?可是這些都是已進入產業使用的新利器。一個學習依過去產業經驗特化知識的人員是否能勝過學習更基礎知識、容許進產業後再將能力逐漸特化的人員是很難驟下結論的。

無論如何,半導體學院2021年8月開張,招生人數、學生程度、外國學生比例是首先要觀察的指標。2年以後的就業狀況以及對其他產業的衝擊,2年以後也自有分曉。

現為DIGITIMES顧問,198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任教於中央大學,後轉往科技產業發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總、普天茂德科技總經理、康帝科技總經理等職位。曾於 Taiwan Semicon 任諮詢委員,主持黃光論壇。2001~2002 獲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監事、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