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傳播的機制隨著時間,持續演進。在實體書數位化後的今日,提到大量快速散布知識的機制,大家都公認是網際網路(Internet)。網際網路大量資訊的交替下,產生ChatGPT這種極端智慧的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更對人類的知識演進有巨大影響。
如果問起大量複製知識的始祖是誰,西方人都會說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1398~1468)。
古騰堡最早印行的聖經甚至成為很多圖書館的鎮館之寶。我每次訪問耶魯大學,一定會到拜內克古籍善本圖書館(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朝拜其收藏的紙本古騰堡聖經,百看不厭。全書以拉丁文印行,每頁2欄,各42行,因此被稱為「四十二行聖經」(42-line Bible)。
每當我來到美國加州洛杉磯,也會到杭庭頓圖書館(The Huntington Library)朝拜其收藏的另一本古騰堡聖經,這是羊皮版,字跡清晰,油墨沒有褪色或暈開。每次觀賞,都是不同的驚喜。
杭庭頓圖書館也收藏英國第一本印刷書籍《特洛伊歷史故事集》(Recuyell of the Historyes of Troye),這作品原本是法國作家Raoul Lefèvre 創作於1464年的浪漫史詩,內容講述希臘神話中行俠仗義的英雄故事,具備中世紀騎士文學的色彩。英國之前都是靠手抄本流傳,直到William Caxton從歐洲大陸引進第一代印刷機。杭庭頓圖書館的主人Henry Huntington(1850~1927)有許多中國文物的收藏,但我找不到杭庭頓圖書館收藏最早的中國印刷書籍。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是1377年高麗佛經《白雲和尙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一書。
高麗的印刷術是學中國的。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早於古騰堡,但最早的中國印刷書籍卻已失傳。法國著名作家Rene Etiemble(1909~2002)稱「所謂古騰堡可能是印刷術的發明人」是歐洲本位主義的欺騙行為。根據沈括(1031~1059)的《夢溪筆談》,最早的活字印刷起源於1040年(宋朝),畢昇發明膠泥活字印刷術,替代雕版印刷術,包括制字、貯字、排版、拆板和刷印等一整套活字印刷術工序,與後世鉛字排版的原理完全相同。其後歷代出現各種活字鑄造技術,所使用的材料包括木頭、陶土、陶瓷、銅等。
然而活字印刷在中國並未流行,仍然以雕版印刷為主。畢昇只是一位工匠,歷史文獻上甚至未曾保存他的完整生平事蹟及肖像。若非當官的沈括幫他記上一筆,後世可能根本不知道畢昇是何許人也。儘管中國比歐洲早400年發明活字印刷術,成就卻被漠視。近代的活字印刷術發明仍然歸功於古騰堡。
在網際網路推動出巨大數據的AI時代,我期待「現代畢昇」的出現,為華人爭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工系終身講座教授暨華邦電子講座)
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工系終身講座教授暨華邦電子講座,曾任科技部次長,為ACM Fellow、IEEE Fellow、AAAS Fellow及IET Fellow。研究興趣為物聯網、行動計算及系統模擬,發展出一套物聯網系統IoTtalk,廣泛應用於智慧農業、智慧教育、智慧校園等領域/場域。興趣多元,喜好藝術、繪畫、寫作,遨遊於科技與人文間自得其樂,著有<閃文集>、<大橋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