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印度教為主的南亞次大陸,游牧民族的亞利安人創造了「種姓制度」,白人的亞利安人征服了黑皮膚的泰米爾人,建立婆羅門(祭司)、剎地利(軍人貴族)、吠舍(平民)與首陀羅(奴隸)這四個階級。西元前1000年開始,亞利安人從乾燥的旁遮普遷移到濕潤的恆河流域,佛教將雨季等天候的循環視為輪迴。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阿育王(與秦始皇同一世代)統一印度,孔雀王朝成為印度半島的主宰,並以佛法治理國家,是極少數不以武力,而是透過理念治理國家的人。孔雀王朝滅亡之後,土耳其裔民族從中亞遷徙到北印度,建立了貴霜王國。西元4世紀初,恆河流域出現了笈多王朝,笈多王朝結合庶民信仰婆羅門教與佛教,將傳統的800萬個神祇系統化,創立了印度教。佛教的佛陀,以毗溼奴的化身融入印度教中。
內陸帝國:中國的形成
商朝就有大型的馬車,而周朝還曾訂定天子萬乘,諸侯千乘的規範。周朝衰微後,進入500年的戰國時期。大國500萬人(如秦楚趙),小國300萬人,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皇帝眼裡,人民是為了侍奉皇帝而存在的。
西元1世紀,班超擔任西域都護,絲路交易日盛,也獲得很多來自天竺與大秦(羅馬)的訊息。西元世紀,鳩摩羅什將佛教傳到中亞與中國,而4~6世紀時,鮮卑族統一北方,並在5世紀孝文帝時力行漢化,並宣揚佛教。7世紀後,隋唐兩朝統一了中國,兩者都是具有游牧民族色彩的王朝。
隋朝修建的大運河,串連了南北的經濟,而此時的北京已經是軍事中心。唐朝(618~907年)在8世紀中期出現安史之亂,9世紀末更有黃巢之患,已經走入末路,之後出現的是軍閥割據的五代十國時代,軍閥與部屬之間通常僅有一代的關係,並未發展出日本武士與大名之間的世襲關係。
宋朝實行中央集權,精銳軍力集中於皇帝手中,文治成為宋朝的立國基礎。西元前1世紀,高句麗滅掉中國人統治的樂浪郡自立為王,一直延伸到7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