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等待AI果陀

2024年的台灣國際科展邀請我進行大師講座,分享AI「做中學」。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的出現,對人文及科學會造成不小影響,很多高中老師避免思考生成式AI對他們專業的影響。生成式AI開始侵襲某專業時,專業人士難免有抗拒之反應。

過去對「專業」無條件的接受,似乎是台灣學校教育的普世價值,今日,這種執著很危險。當生成式AI輾壓人類的專業時,或許正是我們進行反思的最好時刻。專業知識的灌輸並不足以培育完整的個體。通過專業教育,雖然可以訓練一個人成為實用的工具,但不能保證他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培養學生對價值觀的理解和情感上的投入更為重要。他們需要具備對美和道德的敏銳辨識力,以建立更全面的個人發展。否則,即便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可能只是像一隻經過良好訓練的狗。生成式AI最擅長學習專業,更容易勝過人類,被訓練成為比人類更厲害的機器狗。

全盤接受「專業」不對,完全臣服於「生成式AI」也不妥。

要避免被AI取代,必須超越專業訓練的思維,思考自己本業能更進一步創造的價值。這個價值是甚麼,會隨領域而不同,只能各自嘗試體會。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說: 「嘗試過、曾經失敗過, 沒關係。 再試一次、 再次失敗,我們會失敗得更好。」這是我們面對AI時代的狀況。必須「我無法繼續下去,但我會繼續。」

貝克特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荒謬劇場」的主要作家之一。「荒謬劇場」主要成員是歐洲劇作家,以荒謬小說戲劇而聞名,探討當人類失去存在目的時會發生什麼,展示從邏輯溝通到非理性和不合邏輯,最終導致沉默的過程。貝克特於1969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表彰他以小說和戲劇的形式,在現代人的貧困中獲得卓越(in the destitution of modern man acquires its elevation)。

貝克特的許多作品都聚焦於人類在生活中無法克服的荒謬情境,包括《墨菲》(Murphy;1938年)、《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1953年)、《克拉普的最後錄音》(Krapp’s Last Tape ;1958年)和《幸福時光》(Happy Days ;1961年)。 這幾本書很值得年輕學子閱讀,從中尋找AI造成人類貧困時代(destitution)的生存之道(elevation)。

年輕人可能迷惘於等待何種AI果陀,但千萬不要氣餒躺平。馬克吐溫如是說: 「 二十年後,你將會感到更多的失望。你會對於未做的事情感到遺憾,而不是對於你已經做過的事情。這意味著,要避免這種結果,你必須擺脫阻礙你的限制。遠離安全的港灣,投身於狂風肆虐之地。探索、夢想並勇往直前。」 在AI時代,必須如此。

《等待果陀》的果陀是何物,貝克特沒揭曉答案,因此眾說紛紜。等待果陀,時光易逝。布朗寧(Robert Browning)說: 「和我一起變老!最好的尚未來到,……青年不過展現人生一半:相信上帝,看見所有,也不要懼怕!!」在AI時代讀此句子,更有感觸。我希望,年輕的學子終能找到他們的AI果陀。

 

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

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工系終身講座教授暨華邦電子講座,曾任科技部次長,為ACM Fellow、IEEE Fellow、AAAS Fellow及IET Fellow。研究興趣為物聯網、行動計算及系統模擬,發展出一套物聯網系統IoTtalk,廣泛應用於智慧農業、智慧教育、智慧校園等領域/場域。興趣多元,喜好藝術、繪畫、寫作,遨遊於科技與人文間自得其樂,著有<閃文集>、<大橋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