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0522
DForum0515

歷史可以模擬嗎?

林一平手繪之卡萊爾與恩格斯。

今日人工智慧的技術一日千里,已有電腦進行生命模擬的研究。提到生命的模擬,讓我想起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理論,其實歷史也可以模擬。

史賓格勒在1918年出版了《西方的沒落》(Der Untergang des Abendlandes)一書,針對世界大戰的來臨,作反省與體認,震撼了歐洲文化界。根據史賓格勒的說法,文明生長過程如同有機體,不斷地由誕生、成長、成熟、衰落再進入死亡;每一種文明都是自我生長與獨創的有機體,它們都無例外地將經歷春、夏、秋、冬而最終死去。我一直在思考,根據史賓格勒的歷史循環論、文明宿命論與文明多元論,應該可以修改人工智慧的軟體,改寫出很精彩的計算機程式來模擬文化的演進。

蘇格蘭歷史學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更提到: 「歷史循環著毀滅與再生。」而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則大量參考了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The French Revolution: A History)。狄更斯在《雙城記》的序文寫道:「無人能在卡萊爾先生那本了不起大作的哲理中加入任何東西。」卡萊爾的觀念「歷史循環著毀滅與再生」很貼切的在《雙城記》主角卡頓(Sydney Carton)的生和死表達出來。卡萊爾的理論不就是隨機程序(Stochastic Process)中的「再生程序」(Renewal Process)?卡萊爾提出歷史的特性正適合計算機模擬。

歷史「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爭論,也可由計算機模擬來探討。胡適主張偶然性支配歷史,相信所謂的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他說「吐一口痰可能毀滅一村一族。」而霍爾巴赫(Paul-Henri Thiry)則持相反看法,主張歷史的必然性,認為「我們是將看不出同原因相連繫的一切結果歸之於偶然。」

奇妙的是,霍爾巴赫巴赫最後的結論,和胡適的主張殊途同歸。對於這個現象,恩格爾(Friedrich Engels)打趣道:「以完全否定偶然性的辦法來對付偶然性,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將必然性降低為純粹偶然性的產物。」若以電腦模擬,會發現歷史過程這種「再生程序」具有穩定性。一般而言,小事無法造成重大的影響;換言之,胡適和巴赫的結論畢竟僅是臆測,無法有力佐證的。當我執行電腦模擬時,也很清楚的觀察到類似的現象。

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工系終身講座教授暨華邦電子講座,曾任科技部次長,為ACM Fellow、IEEE Fellow、AAAS Fellow及IET Fellow。研究興趣為物聯網、行動計算及系統模擬,發展出一套物聯網系統IoTtalk,廣泛應用於智慧農業、智慧教育、智慧校園等領域/場域。興趣多元,喜好藝術、繪畫、寫作,遨遊於科技與人文間自得其樂,著有<閃文集>、<大橋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