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代的美國人口普查扮演今日資訊處理革命的最大推手。當時要蒐集6,200萬美國人口的資料,美國人口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為此十分頭痛。
經過評估,結論是以人工方式做紙本核對已不可行。在人口普查局尋求可行方案的過程,促成早期計算機器技術的演進。當中的關鍵人物是號稱全世界第一位統計工程師Herman Hollerith(1860~1929)。
荷勒里斯在大學時代的表現優異,引起學校教授Trowbridge注意,僱用他到人口普查局當統計員。Hollerith在分析1880年人口數據時,發現以人工方式蒐集和處理資訊頗有不足之處,會產生許多錯誤。
1890年時美國的人口成長超過6,000萬,以人工方式做人口普查,計算量已達瓶頸。Hollerith一直在注意兩套系統:Joseph Charles(1752 ~1834,又名Jacquard)的紡織花梭機(Jacquard loom),以打孔卡片(Punched pasteboard card)來控制編織的花樣;以及火車列車長將車票打孔來確認旅客及旅程的方法。
根據對這2套系統的觀察,Hollerith開始構思人口普查的記數機器(Counting Machine)。
1884年,Hollerith申請到第一個專利:利用卡片穿洞與架在彈簧上的釘子,設計出一種排序技巧。
人口普查人員在記錄卡片上打洞,再將整疊的卡片餵入Hollerith設計的機器。機器運作時,裝有彈簧的釘子若滑過卡片上的洞,會和下方的電極接觸,使電流得以通過。機器以此辨別電流無法通過的卡片,並加以統計。這個龐大的電動排序機被稱為Hollerith Electric Tabulating System,是統計應用的一大成就。
1886年,Hollerith已獲得打孔卡數據處理方面的一系列專利,成立製表機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TMC)以招攬生意,初期已有許多應用服務。例如幫保險公司分析死亡率數據(mortality data) ,以及提供紐約和巴爾的摩兩地間火車的運貨帳單。
1890年,美國人口普查局使用Hollerith的機器,很有效率的將原來人工統計的時間由2年縮短為6個月。人口普查統計的方式,是將每一個人的資料分別記錄於一張40欄位的打孔卡片(這張卡片則成為那個人的永久檔案)。所有卡片都輸入Hollerith的機器來計算統計。此次人口普查相當成功,為納稅人省下500萬美元。Hollerith的機器揚名立萬,後為全世界各國採用於人口普查。
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工系終身講座教授暨華邦電子講座,曾任科技部次長,為ACM Fellow、IEEE Fellow、AAAS Fellow及IET Fellow。研究興趣為物聯網、行動計算及系統模擬,發展出一套物聯網系統IoTtalk,廣泛應用於智慧農業、智慧教育、智慧校園等領域/場域。興趣多元,喜好藝術、繪畫、寫作,遨遊於科技與人文間自得其樂,著有<閃文集>、<大橋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