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工作模式引駭客覬覦 資安需要「攻擊型」人才
疫情加速產業整體的數位轉型,也讓資安風險更甚以往,多元的服務使得資訊安全與風險管控成為許多企業的切身之痛。特別是對數位轉型腳步相對積極的金融服務業來說,所面臨到的網路威脅更是讓金融機構時時繃緊神經,Palo Alto Networks因此建議,金融機構應加速採用零信任與SASE效果加乘。而另一方面,企業對於資安高度重視,然台灣資安人才卻有短缺隱憂,也讓資安人才成為繼AI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後,下一個
SAS雲端營收大成長 攜手微軟助企業投資報酬達204%
受到疫情影響,數位科技與雲端服務成為減少經濟衝擊與疾病蔓延的最佳解決方案,AI與數據分析公司SAS公布2021年雲端業務,顯示雲端成長動能持續增強,SAS全球雲端營收在2021年大幅成長19%。近日SAS也宣布,強化布局強大的雲端分析平台與雲端優先(cloud-first)產業解決方案,以降低客戶的數位轉型門檻。 SAS執行副總裁暨技術長哈里斯(Bryan Harris)表示
加新創CleanSlate UV研發醫院級UV-C消毒機
近來因為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更加重視手部衛生的重要性。然而,儘管衛生官員們耳提面命地提醒民眾落實手部衛生,許多人卻忽略了手機及其他行動裝置所含的細菌可能超乎想像。科學證明,一般手機螢幕要比公共廁所的門把髒18倍。 而這塊領域正是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的智慧生物安全新創公司CleanSlate UV能提供協助的。CleanSlate UV主要研發並生產醫
高科技產業橫刀奪愛 傳統產業嘆人才難尋
產業面臨人才荒,從科技業到傳統產業無一倖免,其中因電動車、AI等新興領域的高速發展凸顯半導體的重要性,半導體產業更是搶人才跑第一線,然有龐大人才需求的,不只科技業,傳產人才需求近3年也大幅成長超過7成,且在智慧製造趨勢下,這些傳產甚至還要跟科技業搶同一種人才,在這場全台搶人大戰中,傳統產業興嘆,不只人才難尋,現在恐怕連有錢也請不到人了。 機械業不只搶不到人 還
腦波認證的健康美麗 腦科技應用從臉皮到陸地
結合腦神經科學與IT科技的腦科技(BrainTech),已經應用在運動員訓練、化妝品推薦、駕駛安全裝置等商品或服務的開發當中。 日經新聞(Nikkei)、朝日新聞(Asahi)等報導,化妝品與日用品廠商資生堂(Shiseido),在主力產品Maquillage的產品包裝中的說明書裡表明,這項彩妝產品透過腦科技等科學研究,能讓人直接感受到美麗與舒適。 資生
台企AI導入更成熟 應變彈性成關鍵能力
創投基金蜂行資本(Hive Ventures)於29日舉辦第二屆Galaxy Summit 2022,同時也發表2022年《台灣企業AI趨勢報告》。蜂行資本創辦人李彥樞提到,企業在導入AI方面經過一年之後有明顯進展。從報告中也可以看到,有鑑於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為各界帶來諸多不確定性,近6成台灣企業急於導入AI以應對疫情的影響。 這次峰會主題定為「未來企業(The
整合綠電EV與IoT 日本城市OS概念再升級
日本政府自2011年震災後,從智慧城市與政府數位改革概念中演化出的城市綜合IT平台概念:城市OS(City Operation System),與日本汽車大廠豐田汽車(Toyota Motor)在2020年宣布的智慧城市計畫:Woven City,已開始合流,帶來更範圍更大的城市OS概念。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Nikkei)報導,日本2010年代的城市OS概念,是以整合式數位行
機械業今年「處處是商機」 智慧服務成各家主菜
睽違三年,工具機實體展於二月底圓滿落幕,這是首次台灣兩大工具機展首度攜手舉辦聯展,在目前入境管制仍未解禁、少了國際與會者的情況下,「TIMTOS x TMTS 2022」一連六天還是吸引了線上線下超過4萬人參與,參展廠商更是接單不斷,捷報頻傳。 而從此次展會中也釋出許多訊息,展望未來,大廠不約而同抱持正面看法,樂觀看待2022年景氣;而工具機業者近年轉型有成,業界觀察,本屆展
【春節編輯精選】機器人產業已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資源
針對不同的用途,機器人有不同的型態樣貌和功能設計,不一定都是有手有腳的類人形態,也有像動物般四肢行走的機器狗、只有一隻手的機器手臂、有著四顆輪子的自動化物流車,甚至,應用在醫療用途上的微型送藥檢測設備,都能算在機器人範疇中。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不論是在工作上或生活中,我們的身邊會有愈來愈多的機器人,為消費者提供服務、或與生產線員工共同協作。 在高齡化、少子化的人力結構轉變下,導
遠距醫療保健科技 後疫情時代展望
遠距醫療應用因2020年開始的疫情,各國快速鬆綁相關制度,讓原先多屬研究與個案應用的各項遠距醫療技術進入全面應用,在疫情下的市場已不成問題,現在市場已開始關注疫情後緊急措施取消後,遠距醫療技術市場會是萎縮,還是進一步成長。 由於日本遠距醫療幾乎都是疫情緊急措施中開放,因此日本經濟新聞(Nikkei)引用疫情前便放寬限制的美國市場資料,指出各項醫療保健服務都有明顯成長,市場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