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台灣與在地人才優勢 ITIC:打造混合型新創團隊 布局海外市場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member

整合台灣與在地人才優勢 ITIC:打造混合型新創團隊 布局海外市場

  • 林佩瑩台北

ITIC(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瞿志豪。DIGTIMES攝
ITIC(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瞿志豪。DIGTIMES攝

強大技術底蘊向來是台灣的競爭優勢,由工研院成立的ITIC(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是臺灣第一家創投公司,44年來投資超過五百家國內外新創,是產業重要的成長動力。對於台灣新創企業的未來發展,ITIC總經理瞿志豪建議應更深入瞭解目標市場、加強商業策略。同時他看好AI與綠能等領域的發展潛力,台灣新創可將自身的工程、製造等優勢與國際廠商的商業經驗結合,掌握新世代產業商機。

洞察市場強化商業能力 區隔市場創造獨特價值

瞿志豪指出,高度的敬業精神與獨特技術,是台灣新創企業的共同優勢,目前必須解決的是缺乏國際市場瞭解與商業化能力不足兩大問題,唯有強化對國際市場深度與廣度的理解、並快步提升自身商業能力,才能跳脫規模有限的本土市場,擴大產品接觸面。

他接著表示,多數台灣新創的技術都具備獨特性,應用多元,但往往並未廣泛評估、深究該技術所有可能的應用,僅選擇當下遇到的場景切入市場,因缺乏對市場評估能力,以至錯過最具潛力的場域。

另一需補強者為商業能力,商業能力涵蓋的範圍相當廣,從產品定位、行銷到彈性調整商業模式滿足客戶需求都是其一,歐美企業在技術能力上不一定優於台灣,但更強的商業能力則可填補不足之處,因此容易獲得較高估值,企業成長也會更順利;相較之下,台灣企業對商業競爭力的普遍認知有所侷限,往往過分依賴降低成本以便透過價格競爭,忽視創造差異化和獨特價值的重要性。

AI與綠能深具發展潛力 制定國際策略走向海外

對於未來值得關注的創業領域,瞿志豪表示各國政策制定與市場資金布局,都指向AI與綠能,這兩大產業在政策的扶持與龐大資源挹注下,成長潛力雄厚。台灣的AI雖不如美、中兩強,但在中國以外的東亞地區已與南韓並駕齊驅,日本由於人才並未集中在IT領域,AI發展相對較慢,他認為台灣新創可與日本廠商合作進軍當地市場,成功落地達到足夠的商業規模後,再延伸至東南亞國家。

與AI相較,瞿志豪認為綠能較為特殊,由於此領域對新創的門檻較高,因此比較適合「老創」,也就是從既有企業的綠能部門分拆獨立成新公司,不過現在多數大企業已體認到,單靠自身創新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在鼓勵內部創業的同時,也會尋求外部合作,與包括新創在內的廠商形成生態系,共同進軍市場。

市場布局方面,他指出目前部分綠能領域如像是光電產業,市場已飽和,風電、儲能等再生能源市場仍有豐厚商機,不過能源與當地政府息息相關,因此有意投入者在掌握技術能力與市場趨勢的同時,也須了解各國的政策方向。對於國際合作,他表示台、日在綠能供應鏈高度互補,部分日系大廠如三菱電機已深耕電力系統多年,台灣則有能力供應部分關鍵零組件,雙方如能合作,不僅產品品質不輸歐系大廠,在價格與應用層面也有其優勢,將可打造出獨特的亞洲市場供應鏈。

其他醫療、金融、零售/電商、食農等產業聚焦的領域,瞿志豪提到這些市場的規模龐大,但進入門檻也較高。台灣在生物技術和醫療器材方面已發展20年,但至今尚未有在全球市場上取得突破的產品,醫療器材產業規模雖達7,000億元,但台灣產品大多集中在耗材與市場上已有許多競品之醫療器材,較缺少原創的創新醫材。金融市場監管嚴格,新創企業要改變市場規則並不容易,必須學會在既有市場規則中找到獨特定位,零售/電商受台灣消費市場規模限制,除了既有的大型電商之外不易出現垂直領域或商業模式之創新者。

整體而言,瞿志豪認為無論是哪一領域,國際市場都應是台灣新創的重點,布局策略應該以此為基礎規劃,他用以色列為例,以色列的新創企業均不主攻國內市場,而以美國為目標市場,從目前成果可看出此策略奏效,可成為台灣新創取經的對象。

台日優勢互補 整合共創雙贏

至於台灣新創如何養成國際競爭力?瞿志豪提到第一步是深入瞭解目標市場的文化與商業環境,並打造混合型團隊,將台灣在工程、製造、研發等方面優勢,與當地市場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結合,這不僅可快速有效地進入當地市場,隨著時間推移,台灣新創也將逐步建立起經營國際市場的專業。

關於海外市場布局,除了傳統大家關注的歐美市場之外,他特別推薦日本是一個臺灣新創有相對優勢的目標市場。主因在於台日關係友好,且產業優勢互補,只要有合適的夥伴,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對於東南亞市場,他提醒有意前往的新創企業須尊重各國文化風情的差異性,避免以單一模式複製到所有國家的做法。

除了掌握目標市場、制定發展策略,國際競爭力還包括對全球經濟情勢、地緣政治的掌握度,尤其是近年風險漸高的地緣衝突,更對新創企業帶來沉重壓力。不過瞿志豪認為,挑戰與契機向來並存,如今全球產業逐漸分為中國和非中兩大陣營,選擇非中市場的台灣新創無需與中國企業競爭價格,從而凸顯出台灣在技術與品質方面的優勢。至於地緣政治造成經濟衰退,由於台灣新創對逆境的耐力和忍受度相對較高,因此能撐過去的台灣新創,在全球經濟回暖時將更具優勢。

明確制定策略與目標 提升募資成功機率

提到對台灣新創企業的建議,瞿志豪指出,一般創投投資的唯一目標是追求利潤。制定投資決策時,創投會先評估投資項目的未來盈利潛力與成長機會,以ITIC為例,篩選投資項目主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市場規模、市場競爭態勢、新創企業競爭力;二是新創企業的能力,這部分包括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經驗和個人背景。他接著提到,目標市場規模龐大且具有高爆發成長潛力的新創企業,對創投而言更具吸引力。此外,獨特產品市場定位與具體的落地策略也是關鍵,在資金市場步入寒冬之際,上述條件更為重要,新創企業須有完整明確的規劃,方能提升募資成功機率。

瞭解更多《2024 KPMG 台灣新創趨勢調查與展望報告》,請上官網查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