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記憶革命醫療版-情緒狀態偵測與行動照護 智慧應用 影音
Event
EVmember

數位記憶革命醫療版-情緒狀態偵測與行動照護

  • DIGITIMES企劃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兼醫學資訊研究所特聘教授蔣榮先。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兼醫學資訊研究所特聘教授蔣榮先。

成功大學(NCKU)資訊工程學系兼醫學資訊研究所特聘教授蔣榮先博士,針對「數位記憶革命之醫療版-情緒狀態偵測與行動照護」做專題演說,他說明人類很難擺脫「記的少、忘的多」的宿命,還好現在有資訊科技的幫助,讓我們不需要去記住那麼多東西。

然由於現代人的文明病也多,因此有關心理狀態、情緒狀態、憂慮與壓力等照護議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聯合國WTO也預測到了2020年因為壓力所造成的憂鬱與其他相關疾病,將會攀升到第二位,僅次於心血管相關疾病。因此他從情緒狀態偵測的角度,來分享其在智慧醫療的重要性。

數位記憶電子化  有助於健康管理

以前人類的記憶,是透過日記(手寫日記?書信)、照片(拍立得、傻瓜相機)來記錄生活點滴。拜數位記憶時代來臨,我們能用數位的方式(Facebook、Google、Flickr、YouTube、網誌、行車記錄、活動記錄、飲食日誌),來達到完全記憶。讓人類不需要靠生物記憶,只要透過數位記憶技術,便可記錄一生中的所有點點滴滴,並可輕易的回溯多年前的回憶。

那麼個人健康方面的記憶,是否也可以隨時被忠實地記錄下來呢?答案是可以的。因為越來越多的行動裝置?行動載具?穿戴式或植入式裝置,都可協助記錄個人許多隱密的健康資訊,包含生理數據(如體溫、心率)的量測,以及飲食(卡路里)和運動量的記錄。

這已跟傳統健康管理模式不同,因為傳統的模式,常常有以下狀況,例如個案主述狀況模糊(好像、應該、很多等等)、量測資訊過於武斷(就醫時,進行血壓量測或其它項目量測,往往不夠全面性)、醫師或個管師無法掌握足夠資訊。

相較於現今的健康管理模式,透過手機端與線上平台,就可以把一個人的活動記錄、健康狀態,很清楚且量化的呈現出來。因此,未來的健康管理模式,將讓個人可以更清楚查看每天每刻的健康與情緒狀態,透過這些健康資訊,來了解自己在各種情緒狀態所下的決定或決策,是否得當。除健康以外,也可以做為「追蹤」與「預測」之用,讓病人在與醫師討論病情時,也能提供更精確的數據來正確「配藥」。

行動結合穿戴技術  培養健康情緒管理

蔣榮先引述國外報告,說明到智慧型行動裝置的感測應用領域,除了購物交易、社群互動、交通監控之外,更可提供環境監控、健康監測、人類行為監測、特殊目的應用等功能。而市面上7大穿戴式產品中,也將各種醫療?健康的感測?量測應用都涵蓋進去,因此行動裝置與穿戴式設備可作完美的結合。

而成大醫學院與醫資所在2008年就開始這類研究,並與其他醫療院所合作,從最早的人體動能感知裝置在健康體適能運動處方之應用開發計畫、Android人體動能感知辨識與記錄技術之演算法開發,到2010年利用資料探勘技術來建立氣象因子與心肌梗塞發病就醫關聯性。2012年開始有結合血氧測量設備與行動裝置之無縫式運動照護系統設計,並於2014年在行動裝置開發一個焦慮情緒早期偵測系統、並進行長者社群平台建立與使用對提高長者社交與社會參與之研究。

目前的研發成果,像是LifeRecorder(生活記錄器),就是「日常活動監測系統」,可記錄個人的日常活動,以視覺化生活記錄,提供使用者檢視自我的活動習慣與行為,藉以提升使用者對自我活動程度之認識;而iHOPE(情緒管理App),則具提醒通知與情緒紓壓練習和反應遊戲;至於EmoRecorder (情緒紀錄器) 則是基於手機操作行為的負面情緒前偵測系統,透過14天的訓練資料收集,將過去2小時內的手機行為特徵偵測負面情緒,讓使用者在負面情緒發生前有所自覺。

科技新貴長期工作壓力所造成的憂鬱症,使得公司管理者必須經常聘請心理諮商師來協助員工紓壓情緒。因此使用生活記錄器App,除可記錄歷史軌跡,且透過負面情緒管理App,就可分析個人的操作手機行為,在發生不尋常活動時(例如狂發簡訊、馬上又收信),App分析到使用者的負面情緒即將產生,此時就會跳出一個警示訊息,提醒使用者該休息一下,或到戶外走走,藉由紓壓方式來趕走負面情緒,達到「提前偵測」的目的,這也是心理醫師建議的最好自覺方法。該系統已開放中,並已技轉給新加坡與美國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