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服務中的電子病歷 智慧應用 影音
Event
member

智慧醫療服務中的電子病歷

  • DIGITIMES企劃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以該醫院從2012年到2014年電子病歷投入的實務經驗,來探討智慧醫療中推動變革的實務執行面及困難處。

曾志仁舉例美國最有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 Hopkins Hospital)提到,一個醫院除了有臨床教學研究之外,還務必記得要有管理品質與訊息。在2014年,他引領醫院從臨床、教學、研究、管理、品質與訊息進行資訊化變革。全台灣甚至全球90%以上的醫院病歷,或所謂電子病歷,還是以文件為主體,少數有結構表格缺少整合圖片、或心電圖等連續線圖。

因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首先從HIS端著手,花3個月時間將電子病歷,從門診、住院、急診電子病歷、X光片?超音波影像系統(PACS)、TPR、護理病理、心電圖、生產紀錄、手術報告等做整合,成為有豐富圖文補註,能在電腦、平板、手機以圖文並茂方式呈現出來的電子病歷,不僅讓病患容易理解,也比較不會有醫療糾紛。把難懂的病歷寫成給病患與家屬的信,正是達到病人為中心的醫護最佳實踐。

臨床電子病歷的變革

曾志仁指出有些慢性病或癌症病患,其10幾年病歷資料累積起來有幾十甚至上百頁,可能厚到連打洞裝訂都很困難,而如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電子病歷資料,靠一個USB隨身碟即可複製;過去跟病患解釋白內障要開刀,豐富而詳細的照片有助於讓病患了解並接受手術,也使醫病關係融洽。就連藥丸、試管都有照片,檢驗圖表以直觀的折線圖做呈現。

曾志仁說明,他的門診處具備健保卡讀卡機,兩個高解析度直式顯示器,盡可能一頁全螢幕顯示病歷,若要翻頁,透過腳底下的踩踏式滑鼠設計,用腳踩一下就往下或往上捲動。文字、圖像、表格的整合就是電子病歷變革的第一步。

曾志仁回憶過去老醫學教授,在實習醫師的紙本病歷報告上頭,那個紅筆糾錯、註解的筆跡與力道,所代表的教學傳承的價值。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擷取類似Word開放源碼,嵌入電子病歷的文字編輯器,使電子病歷俱備文件編輯、字形控制、就連錯誤追蹤修訂功能都跟Word相同;經過權限控管,可針對錯誤的原始報告加入紅色的修訂文字與追蹤紀錄,不怕原始報告被覆蓋、竄改而失去原貌。豐富的教學紀錄,都可以進一步可被教學報告或教育訓練所引用,醫師、護士及學生都能很直觀的看電子病歷就一目瞭然。具備教學等功能的電子病歷,就是變革的第二步。

但他也提到,即便有好的電子病歷系統設計,仍需考量如何有效的實施。在醫院像是臨床病歷、臨床試驗、科研紀錄、教案材料、醫學討論、護理表單、特殊報告與孤兒表單等,光健保局就定義了至少108種格式,而實務上,醫院上上下下病歷表單絕對成千上萬,以當前一個工程師要應付1?200個醫護人員,加上兩邊的思維與溝通語言的不同,如果都要導入電子化,會搞得工程師人仰馬翻,工作重擔沈重。

中山醫大學附設醫院特地將電子病歷的編輯器,設計出會自動產生相對應XML或HL7格式的病歷檔,醫師或護士自行設計某種病歷或表單上傳後,再由工程師負責糾錯、與資料庫介接的作業。如此可以避免工程人力在醫護人員表單需求上的重複設計,節省成本、創造績效與時間效益,易於維護、速度加快且提升品質。這種使用者參與設計的新流程,就是變革的第三步。

回顧兩岸醫療訊息發展,他指出醫療訊息發展的弊病,就是在初期,一家醫院不同科室使用不同系統,到發展中期做院區整合,一個醫療體系不同分院使用不同系統,到發展後期進入區域整合,一個醫療區域內不同分院使用相同系統。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一步推動產業標準化、易於訊息整合的模組化電子病歷,以及標準化的程式碼電子病歷模塊,達到不同院區之間訊息的整合,進而導入數據分析。標準化的建立,就是變革的第四步。

接下來曾副院長正積極推動第三代電子病歷全面行動化,能在醫護人員手機或平板上調閱查詢病歷,曾副院長結論說道:電子病歷的發展,日新月異,待續提升電子病歷的應用,對醫院的品質與管理,必然會有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