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面對Fintech挑戰的因應對策
面對金融科技帶來的種種挑戰,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副總經理周郭傑認為,金融業最困難的地方,許多現在看似合理的科技應用,並不見得就容易被接受,如何促成改變,將會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事實上,不只來自於金融科技的挑戰,銀行本身的業務其實也已遭遇瓶頸。周郭傑指出,波羅的海乾貨散裝船綜合運費指數(Baltic Dry Index;BDI)在2016年2月10日創下歷史新低,顯示全球需求仍處於衰退狀況;而中國金融機構信用貸款量近10年的成長高達320%,也是一個警訊,因為信用貸款並沒有資產作為抵押,也讓風險跟著提高。
但想要透過金融科技帶來變革,也非易事。以電子支付為例,雖然台灣市場過去5年呈現倍數成長,但周郭傑指出,台灣估計約有100萬個零售商店,其中已有20到30萬個接受信用卡,未來可能無法向上擴張,即使是悠遊卡也很難擴張,因為多數商店不想接受電子支付設備承擔的折舊成本壓力。
周郭傑認為,如果希望能促成創新改革,必須要思考現在的作法跟以前有沒有不一樣。金融業必須要放棄什麼都要自已做的心態,開始思考如何與其他金融業合作,才能建立完整的生態圈。
目前影響金融業思考改變的科技,周郭傑認為,首先就是行動互聯網、物聯網(IoT)與大數據(Big Data),如IoT裝置在2020年將成長至318億個,全球資料量也將高達44ZB,但裝置及資料量成長雖然快,預估2014年數位世界中的高價值資料卻僅占1.5%,也成為未來需要關注的重點。
第二個科技則是區塊鏈(Blockchain),周郭傑認為,區塊鏈技術雖然是因比特幣而興起,但由於區塊鏈技術利用網路即時運算,形成「去中心化」和「公開帳本」精神,能使未來金融交易不用透過中介銀行或清算機構即可完成,封閉系統的轉帳業務反而會因此而熱門,目前雖然還不能處理即時交易,但由於區塊鏈技術還能用於投票、合約,潛力非常驚人。
至於影響金融業思考改變的趨勢,周郭傑認為,首先就是來自人口結構的改變。以台灣人口為例,從1981年到1997年,出生人口數量從40萬快速衰減到30萬,2007年更衰減到20萬,儘管資產管理的世界可能還是很穩定,但未來的消費金融業務勢必會大幅衰退。
勞動力未來可能不足的趨勢,也促成自助式服務的興起。如澳洲的麥當勞已經開始提供自助服務,而且可以提供個性化服務,為每一個客戶創造獨一無二的漢堡。周郭傑指出,其實已經有銀行開始提供自助式服務,傳統的銀行服務方式,多半是一個人服務6~8個客戶,但改採自助式服務,一個行員可以管控3台機器,每台機器再服務6~8個客戶,等於提升3倍的人力。
另一個趨勢則是社群溝通,體現多元議題。周郭傑以曾經轟動一時的「藍黑Vs.白金洋裝事件」為例指出,不僅網站超過4,100萬個網友點閱,超過200萬人次投票,Tumblr超過48萬次轉貼,還有品牌藉勢宣傳,可見社群溝通的力量多麼驚人。
周郭傑指出,新的商業思維與企業文化,才能賦予新創公司運用科技的能力。尤其是未來的平台經濟時代,價值在於持續地自發性創新,實踐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理想。如Airbnb的住宿延伸業務,讓更多創意房間出現在平台上,如芝加哥就有房間只要10美元,卻能讓房客可以體會梵谷的畫的感受,不但促成多元參與,而且還延伸出更為細緻的分工,如專門打掃房間的公司,或是專門提供7到9小時的旅遊服務。
新的平台經濟也會創造新的金融服務,如許多募資計劃的金額都相當驚人。但周郭傑強調,傳統銀行的商業模式不容易創新,內部組織及文化都必須有所改變,才能切入新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