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天上及地上科技 工業4.0邁向全球市場
工業4.0或智慧工廠的風潮興起,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楊大和認為,其實都跟全球化的時空背景有關,包括先進國家缺工及勞動法規所造成的競爭壓力,產品朝向客製化及個人化發展等,而其中最關鍵的技術,就是雲端及自動化科技。
楊大和形容雲端科技屬於「天上」的範疇,也是美國業者的強項,如亞馬遜、Google等,自動化科技則是屬於製造現場(地上)的領域,包括工具機、機器人等領域,不少日德業者都具有領導地位。
但同樣擅長製造現場的技術發展,楊大和指出日德業者的長處不太一樣,日本業者對於製造現場的細節關注及團隊合作的運作,有獨步全球的經驗,至於德國業者則是會傾向思考如何讓製造更有效率,也因此才會提出工業4.0,希望能導入雲端技術,以面對先進國家製造業面臨的競爭壓力。
楊大和指出,工業發展的過程,是個逐步進化的過程,而不是革命的過程,因為組織人力的構成,必須透過不斷的研發及改善,才能成為工業強國。因此現在的關注焦點,應該是聚焦在如何提升生產力,尤其是組織人力及創新力,只要組織具有學習能力,就可能找到可以深耕的領域,改善製造現場的工作效率,如台灣的腳踏車及半導體產業。
楊大和強調,德國雖然率先提出工業4.0的願景,卻不見得真的了解如何執行,目前也還沒有看到具體的成果,但至少能有效引導大家開始思考,如何將天上及地上的科技連接起來,才能建立智慧工廠。
事實上,政府目前也在推動生產力4.0,產業也願意往這個方向努力。楊大和認為,台灣與工業4.0相關的產業,正好介於天上及地上的中間,彈性又高,產業聚落分布密集更是台灣的優勢,如光電業、工具機業等,不僅有利於工業4.0需要的分工體系,水平整合相對容易,台灣的教育水平夠高,可以吸收美日德業者的經驗,產業升級相對容易。
但楊大和也強調,製造業不能以為購買先進國家的機器設備,就能邁入工業4.0,卻不肯用腦筋去思考未來,國內製造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只會愈來愈大。智慧機械的前提是智慧人力,只有人會思考,機器才會思考,才能造出智慧製造的環境。
如台灣腳踏車產業的轉型,並不是買了很多自動化設備,而是先做到製造合理化,如製造現場的人力、存貨、流程改善活動等,同樣的產出,可以減少一半的人力及空間,提升生產力,消除浪費。
楊大和強調,如果不先做合理化,就做自動化,將不會是生產自動化,而是浪費自動化。事實上,合理化的過程,其實也是創新的過程,楊大和建議業者,可以先從小型及簡單的自動化開始,除了比較能夠控制外,也是先做好創新的訓練,從研發、合理化、設備管理等能力,也都可以因此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