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躍升至超高速時代
簡單回顧一下USB的發展史, USB 1.0在1995年發佈,特色包括:減少獨特的介面數,並且支援「即插即用」架構、傳輸速率低速最大可達1.5Mb/s,全速最大可達12Mb/s,該年開始了USB紀元。
1998年發佈的USB 1.1進一步解決了許多1.0時代的問題,接受度也大為提高。2000年USB 2.0被提出,加上了更高的傳輸速率(480Mb/s),成為新的迷你連接器,直至現在還被廣泛使用。
2009年,等待可望告一段落,超高速的USB 3.0問世!傳輸速率最高可達5,000Mb/s,並且也進一步改善了功耗管理,當然也可以與早期規格相容。
USB市場規模不斷擴增,根據In-Stat 2008年3月發佈的統計數字,整體USB市場規模,2006年為22億台,2009年將超過30億台,2012年更將達38億台;其中USB 2.0和USB 1.0的裝置數在2010年達穩定階段,USB 3.0取而代之成為未來幾年大幅度成長的來源。
目前USB已經100%成為PC及週邊設備的標準規格,在消費性電子市場也逐漸成為必備規格,並且,2008年最想要的耶誕禮物,有五分之四配備有USB!
USB有許多種解釋卻也表達了它的特色;USB意即Ubiquitous Standard Bus或Ultimate Sync-n-Go Bus,說明了它無所不在的速度感,超高速就等於超快速,可以在70秒內下載25GB高畫質影片,解壓縮高畫質視訊的速度快於300Mb/s。
USB另一意義是User Saves Battery,因為可以大大改善電池使用壽命;它耗費較低的單位位元功耗,同時提供更積極有效的裝置休眠功能,連接管理功能更強,並且與整體系統耗電管理的連結性更佳。除此之外,到處都可以充電,也較前世代產品進一步強化了綠色節能的特性。
USB 3.0當然還是USB,可以與之前的USB 2.0相容,用相同的使用規範,同樣的軟體,也用同樣的A-side纜線。也就是說,任何現存的裝置在USB 3.0超高速埠都可以使用,而新問世採用USB 3.0規格的裝置也可以使用USB 2.0埠。
USB 3.0於2009年正式開始出貨,2010年市場逐漸放大,到了2012年USB可望100%成為多功能週邊標準,並占有外接式硬碟機75%的市場、32%的LCD顯示器,及更多的其他應用。
USB 3.0的生態系可能比我們可以想到的還要緊密,系統涵蓋了主機平台、OEM/ODM、晶片供應商、超高速PHY(實體層)、工業相容、軟體驅動器和測試儀器。
Fresco Logic在2009年Las Vegas的CES和歐洲CeBit時,展示了USB-IF。現在,由英特爾主導的USB 3.0平台測試實驗室,所使用的2個互通性測試原型標準主機中,其中之一使用的即為Fresco Logic xHCI主機。同時,實驗室也使用Fresco Logic的裝置,作為2台被選為標準測試裝置的其中之一。
為能讓消費者體驗最快速的USB 3.0,智原率先發表其USB 3.0 PHY,使用的是聯電0.13微米製程。Fresco Logic在2009年5月USB-IF Developers Conference中,展示了全球第一片USB 3.0主端控制器晶片,晶片採用智原的USB 3.0 PHY IP。
英特爾主導的USB 3.0互通性實驗室也提供一套堆疊軟體原型進行測試。OEM/ODM方面,Dotop也發表全球第一片USB 3.0 ExpressCard,採用的就是Fresco Logic的主端控制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