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施敏 回首向來「春風」處 半導體產學界大老齊聚首
台灣半導體產業重要推手,業界稱「半導體教父」的施敏於11月6日晚間辭世,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以下稱「陽明交大」)舉辦追思會,並由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頒授總統褒揚令。
施敏32歲時發明浮匣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元件(NVSM),若沒有施敏的發明,就沒有快閃記憶體以及固態硬碟。
這個創新的研發與後續所衍伸的應用級產業發展,帶動且引領行動電子時代的來臨,並讓人類的生活型態走入智慧生活的數位新時代,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真空管、電晶體並列全球電子工業產業中最重要的三大發明。
此外,施敏培育出許多台灣科技產業頂尖一流的人才,五度回台授課,陽明交大產學創新研究學院院長、前台積電技術長暨研發副總孫元成、欣銓董事長暨旺宏總經理盧志遠、鈺創董事長盧超群、群聯電子執行長潘健成等不少半導體產業大老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1970年代台灣決定發展半導體產業,施敏等7人顧問小組給了當時的資政孫運璿前瞻性的分析與建議,孫運璿對施敏肯定有加,特別感謝施敏及當年行政院科技顧問Bob Evans協助他做出關鍵的決策,讓台灣建立起一個對經濟發展極重要的IC新產業。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灣半導體產業先驅史欽泰亦致詞回憶,當時科技小組給了很多建議,回顧這個過程的話,確實爭議不斷,有人提及要做技術移轉,不過當時半導體各種技術百花齊放,如何找到一條正確的路?
史欽泰轉述施敏以自己在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s)看到的趨勢,大力主張台灣必須好好開發「地上」資源,發展半導體產業。
在技術移轉名單上的多家公司當中,政府最後選擇了RCA,關鍵在於「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 技術。
CMOS最大的優點就是省電,因此最後決定從美國RCA公司引進CMOS技術,而後發展超大型IC計劃,奠定了台灣IC產業的發展基礎,之後才衍生出聯電、台積電等企業,逐漸建立半導體產業鏈。
而28日前來致詞的業界代表包括台積電前技術副總黃漢森、上述提及的盧志遠、盧超群以及潘健成等。
台積電前技術長曁研發副總孫元成在追思會後受訪表示,施敏對他的人生影響重大,直言「沒有施敏,不見得會走入半導體」,連人生觀、職涯規劃都受他影響。
孫元成憶起求學階段時,施敏曾建議他,選工作時別把高薪擺在首要選擇,而孫元成接下陽明交大產學創新研究學院院長就是受到施敏的感召與傳承。
黃漢森致詞表示,他是透過《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認識施敏,幾乎無法想像一個人如何把這本書寫出來,並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論述向學生解釋、說明。
2000年初,黃漢森有幸與施敏在史丹佛大學會面,施敏非常平易近人、關心學生;黃表示:「5年前到台積電任職,我有機會見到了書中提到的許多人,發現他就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代表人物。」
盧超群回憶,恩師施敏的離世,使他依依不捨,對他來說,施敏的一句話,勝過十年書,不只是《半導體元件物理》書中匯編的研究成果和新型固態元件的深刻見解,更重要的是,施敏老師要我們過豁達的人生。
盧超群說,施教授不僅幽默風趣,還具有遠見,理解元件、技術和人生態度,就像一位哲學家。他把教育當作根本,把交大校訓「飲水思源」奉為圭臬。
身為施敏48年之久的學生盧超群表示,「我們就是施敏的products(產品)」,他是全球的教育家,有教無類,不論貧富,都願意來往與教導。
盧志遠說,施敏教授是一代宗師,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同是指導教授John Moore的門生,也是我國最有潛力成為諾貝爾獎的得獎者。
潘健成回憶,手機沒有快閃記憶體就不存在,更以日常會接觸到的從車用、消費電子舉例,因著有施敏發明的浮匣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元件。
他也提到,群聯電子的組成,還是當年實驗室的班底,他也期許,未來會把(施敏)老師的發明帶到全世界各個角落,只要有人類的地方,必定有老師的發明。
追思會的最後,施敏的長子施迪凡回憶父親的一生表示,施敏對自己近90年的人生過到非常的滿足,也感到非常幸運,可以在科學界盡一份心力,對很多人的生活上有相當正向的影響。
施敏臨終前,跟他分享了一生中最開心的回憶,其中包括,1967年他發明了浮匣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元件促進數位時代,並撰寫了半導體元件物理,到現在還是無數電機工程學系的必修課本。
1968年,施敏運用貝爾實驗室給他的機會回到台灣,擔任國立交通大學教授,這也為他在Bell Labs工作之餘,在台有了第二份事業,儘管全世界都有他的學生或是合作過的朋友,但他對台灣的一切有特別不同的感情。
施敏為自身在世界上微電子和半導體產業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相當自豪,如同全程參與追思會的施敏學生盧超群用「超平凡的偉大」形容施敏的一生,對台灣半導體產業永續發展功不可沒。
責任編輯:陳奭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