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因應紅色供應鏈衝擊! 智慧應用 影音
新思
世平興業

台灣如何因應紅色供應鏈衝擊!

  • DIGITIMES企劃

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所長劉孟俊。
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所長劉孟俊。

有鑑於各製造業強國近年來基於國家發展目戰略,紛紛提出自己的工業4.0版本。DIGITIMES因此於7月16日於台北六福皇宮舉辦【製造業E化論壇】,邀集達梭系統、叡揚資訊、Epicor Software、台塑網科技等軟硬體業者,從產品開發管理、知識管理、企業資源管理、B2B電子商務到智慧製造管理,分享製造流程每個關鍵環節的管理方案,希望能讓製造業者找到製造進化的關鍵。

面臨出口表現衰退,加上大陸製造產業的崛起,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所長劉孟俊指出,面對大陸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必須要建立正確的思維,現有電子產品線必須要加速轉型,強化創新與研發能量,才能創造可長可久的永續競爭力。

有鑑於各製造業強國近年來基於國家發展目戰略,DIGITIMES於7月16日於台北六福皇宮舉辦【製造業E化論壇】,邀集廠商分享製造流程關鍵環節的管理方案,現場聚集產業界眾多學員參與。

有鑑於各製造業強國近年來基於國家發展目戰略,DIGITIMES於7月16日於台北六福皇宮舉辦【製造業E化論壇】,邀集廠商分享製造流程關鍵環節的管理方案,現場聚集產業界眾多學員參與。

劉孟俊指出,紅色供應鏈這個名詞,最早是由Financial Times提出。回溯紅色供應鏈崛起的過程,台灣自大陸及香港訂單逐漸衰退的時間,可以從2004年開始追溯,年增率從26.5%一路下滑,到2014年只有6.7%,2015年1至5月更出現負0.6%的數字,但如果將訂單金額從美元換算成新台幣,還是有成長2.7%,所以也不排除是匯率因素,但台灣對大陸出口衰退的現象,確實已是不爭的事實。

紅色供應鏈的現象,已經讓大陸出現非常顯著的進口替代效果,世界銀行統計,大陸進口零組件佔其出口比重,從1993年高峰的60%,到2012年止已下降到35%。原因則與大陸官方採取財政補貼、政策融資,鼓勵業者「自主創新、自有品牌」,加上企業集團化及台商本土化的趨勢發展,都是紅色供應鏈迅速崛起的原因。

事實上,大陸官方近年來推出許多與紅色供應鏈相關的政策,包括2009年產業調整振興計畫及2011年的「十二五規劃」,尤其是2015年的「中國製造2025」,劉孟俊強調要特別注意,包括製造業創新、工業強基、智慧製造、綠色製造、高階設備更新(如機器人),對紅色供應鏈的影響將更為深遠。

劉孟俊指出,紅色供應鏈發展的環境優勢,主要是來自於大陸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後,所形成的龐大且成長中的內需市場外,沿海與內陸之間、鄉村與城市之間經濟環境差距大,造就了上下游加值鏈各個環節,均有適合發展的地域,利於執行供應鏈的布局延展,加上大陸企業已經可以順利從股市籌措成長所需資金,對企業的購併産生助益。

紅色資金供應鏈形成至今,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進口替代效果。大陸透過經濟結構轉型、擴充本地產能,讓加工貿易出口比重不斷下滑,一般貿易出口比重則是不斷增加到65%。自2000年代以來,大陸也開始逐步降低自國外進口零組件,改由國內自給,台商與外商也轉向在地採購,導致大陸出口之零組件進口內涵,已從60%高點大幅下滑至35%。

事實上,進口替代的現象不只出現在大陸本土廠商,連台商自己也是如此。劉孟俊指出,台商的產品在大陸的內銷比率也是逐年提升,在大陸當地採購機器設備和原料零件和半品的比率愈來愈高。

紅色供應鏈崛起的另一個關鍵,則是大陸為了促進境內自主技術開發而推出的產業政策,核心目的是開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並運用於「自主技術標準」的產品。如自主創新示範區試點策略,包括中關村、武漢等都有示範區,透過先行先試轉變科研體制、科技金融等作法,達到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目的。

推動至今,大陸產業的研發支出佔比自2004年的1.25%,上升到2008年的1.5%,2012年更已達到1.98%。劉孟俊指出,研發支出佔比從1%到2%,新加坡花了差不多10年的時間,台灣比較慢,花了13年,大陸雖然也花了不少的時間,但時間確實還是比許多國家崛起的速度快許多。

如今的大陸,2013年世界專利申請案件數已躍升為世界第三,僅次於美、日,而且大陸不只是關注專利,也非常在意自主標準及自有品牌。劉孟俊指出,2014年全球前十大智慧手機中,大陸品牌已佔有6位,包括聯想、華為、小米、酷派、ZTE(中興通訊)及TCL,市佔率合計為29%。但劉孟俊也指出,很多大陸品牌崛起,是因為大陸本土市場量就非常驚人,其實還沒有走到全球市場,而且品牌表現不能只看銷售量,還要參考利潤多寡的影響。

但大陸產品從白牌到自有品牌,確實充分利用與外商與台商合資引進技術,降低開發成本與週期,加上大陸產業鏈位於下游通路商,較能掌握瞭解消費者偏好,配合大陸龐大低階市場需求,先利用其本國內需建立市場利基,順利打入技術門檻低的市場。

大陸國有企業開始推動企業「集團化」,更是紅色供應鏈興起的關鍵。劉孟俊指出,企業集團化促使大陸具競爭力的國有企業進行全球布局,接取海外資源與開拓海外市場。到如今,如果看個別國家,在世界500強的企業中,大陸企業的數量已經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

企業集團化的效益不僅如此,集團化企業以「做大做強」為目標,實質參與形塑產業早期發展,積極跨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劉孟俊指出,企業集團化甚至讓許多大陸企業集團甚至可以擁有自己的金融企業,反觀台灣卻是處處設限,影響台灣企業發展的腳步。

隨著在地產品銷售增加,大陸台商的「在地化經營」的腳步也開始加快,也因為台商在大陸當地零組件的採購比重上升,導致台灣投資驅動的貿易效果也跟著下降。

劉孟俊認為,紅色供應鏈崛起,不但造成台商跨國供應鏈弱化,也導致台灣ICT產品海外生產比已達80%以上的歷史新高,也讓兩岸產業的競爭加劇,甚至也對全球產業競合關係造成影響。

如目前就有不少外商,正透過與大陸電子業者合作的方式切入大陸市場,但另一方面,由於總部設在大陸的企業研發支出迅速成長,產品重心顯然已經從生產廉價出口商品,轉移到更高品質的產品上,而成為外商更為強勁的對手。

至於紅色供應鏈對台灣的影響,劉孟俊認為,除了大陸對台灣進口需求衰退外,平心而論,台灣自己的出口競爭力衰退也是原因之一,很多影響其實不只是台商,其他外商也會受影響,如電子零組件採購當地化,外商傾向與大陸合作,也讓台商受到排擠。
但紅色供應鏈也並非無懈可擊。劉孟俊認為,大陸仍有許多關鍵性零組件產業未能掌握,而且TPP一旦啟動,未來大陸出口至TPP區域的產品也可能面臨供應鏈斷鏈。

面對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台灣產業有何因應之道?劉孟俊建議,兩岸企業首先可以進行策略合作,並積極朝向客製化、速度快的創新方向努力,設法拓展新業務,尋求差異化。

劉孟俊指出目前台灣供應鏈業者除轉往高毛利、高附加價值的新興產業領域發展外,現有電子產品線方面難以抵擋紅色供應鏈帶來的威脅,勢必需要加速轉型,強化創新與研發能量,才能創造可長可久的永續競爭力。

議題精選-熱門活動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