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的運籌策略 智慧應用 影音
太陽誘電microsite
ST Microsite

工業4.0的運籌策略

  • DIGITIMES企劃

技嘉科技策略資訊長暨副總經理白光華。
技嘉科技策略資訊長暨副總經理白光華。

提到工業4.0,技嘉科技策略資訊長暨副總經理白光華指出,必須要同時考量物聯網、雲端運算及巨量資料。物聯網的架構,是在許多實體產品如居家家電、交通載具等嵌入各種感知設備,透過感知層的環境感知、情境感知及意境感知技術,加上影像、文字、條碼及射頻辨識技術,以及控制及自動化技術,再透過網路層的雲端運算及網路管理,進行巨量資料分析的探勘、分析及整合,最後應用在許多領域上,包括綠色建築、智慧車載等,包括個人穿戴裝置的感知器、電商個資,都已形成物聯網的基礎,工業4.0的架構也是建構在物聯網的基礎。

白光華以工業感知裝置為例指出,感測器硬體的基本架構,包括負責感測及蒐集環境資訊(溫度、溼度、光度、壓力、二氧化碳濃度等)後,使用類比訊號表示的感測元件,以及負責將感測元件感測到的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並將資料送到處理單位加以處理的訊號轉換元件。其他架構還包括儲存元件、處理元件、傳輸及電力供應等。

白光華指出,感測網路的設計考量,必須兼顧網路的容錯能力、網路的擴展性、單一感測網路的傳輸介質、感測器的價格、感測器硬體設計的限制、無線感測網路的網路拓樸、感測環境、省電機制等,應用在工廠運作時,可以做到自動化作業、自我偵測、診斷、預警、資訊傳遞、異常追蹤及動態資訊調整等。

「iData」變身「Smart Data」 創造資訊高價值

工業感知裝置所蒐集的工業資訊,其實就是巨量資料中的「iData」,白光華指出,iData還必須要設法變成Smart Data,累積成有價值的資料,貴公司若為生產最終產品(如日光燈管),平均一年全球的銷售量為5,000萬,定義在3年產品使用壽命的條件境下,則我們可以假設貴公司散布在全球運作中的產品有1億5千萬,如果能夠讓貴公司的產品成為蒐集巨量資料的工具,就可能會累積成相當有價值的資訊。

為了能夠分析巨量資料,雲服務的運算速度就變得非常重要。白光華指出,雲服務的價值,包括可以解決peak time問題,如購票系統,再來是解決即時性的需求,如促銷活動,最後是可以在any where、any time及any device提供服務。

在雲端運算、巨量資料及物聯網的影響下,價值由硬體轉移至軟體,由產品轉移至雲端,由產品轉移至服務,也引發工業4.0的趨勢,如何以數位科技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以及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成為許多製造商努力的目標。

突破工業4.0障礙  推動全球智動化

但白光華也指出,工業4.0目前仍有三大障礙需要突破,分別是通訊標準、安全及人員培訓,但回顧過去的工業革命,蒸汽技術促成輕工業的發展,電力技術造就重工業的發展,資訊技術則是促成產業自動化,顯然都會對商業型態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台灣科技業過去30年的發展是靠Wintel,未來30年勢必要有所轉變,也帶來包括資源整合、創意及人員培訓的三大機會。

事實上,全球製造業智動化的發展趨勢,已經蔚為成形。如美國在2013年啟動「AMP計畫」,進行先進製造研發,目標在重新取得國際製造競爭力的領先地位;德國則是在2012年推動「工業4.0計畫」,以虛實合一的製造系統為核心,建構「智慧工廠」;南韓則是在2014年推動「機器人發展計畫」,以網際網路與機器人,發展下世代智慧工廠;日本則是在2014年推動「機器人國家發展計畫」,發展人機共存未來工廠,並投入發展醫療照護等服務型機器人,大陸則是在2011年核定「十二五計畫」,發展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等製造高階設備。

我國政府也積極在推動「生產力4.0」,發展以機器人為核心的人機協同、智慧自動化彈性生產的。這些計畫都需要政府幫助推動,包括設備智動化、系統虛實化及工廠智慧化,才能達成缺陷自動診斷、線上異常預警及多元產品動態配方調整等製造目標。

白光華指出,從過去資料顯示驅動製造業轉型的外力,包括數位化、個人化、全球化、法規、服務化、連通性及大量運用軟體產品,如何轉換客戶的聲音,成為研發的需求更是重點。以前是利用問卷及需求訪談,現在有了巨量資料分析技術,企業可以透過消費行為分析,代替問卷找到客戶的需求,也可形成專利地圖,作為產業技術發展方向。

白光華指出,產品的生命週期,前導工程都常需要花上3?4年,基礎機種的生命周期大約只有6個月,衍生機種系列產品的生命週期也只有2個月,因此工業4.0的另一個目標,就是要設法創造衍生機種、延長銷售期,同時要思考,如何透過異業整合、軟體整合及虛實整合,建構平台,而不只是產品。

運籌流程要即時  發揮生產力4.0最大成效

有了雲端運算、巨量資料及物聯網技術,製造業就可以設法做到價格預測,改變採購、供應鏈,VMI(供應商管理庫存)管理模式升級,供應商就會提供材料,工廠就不需要備料。白光華強調,全球運籌流程不只是要做到即時,因為訂單會變,供應商要能夠跟著變化,甚至讓供應商成為生產線的一部分,才能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

運籌流程規劃也因此要有所不同,如以前是用預測的方式執行,現在結合雲端運算、巨量資料及物聯網技術,就可以執行延緩策略,設計不只一個的減震點,包括存貨緩衝、時間緩衝及產能緩衝,不僅可以依銷售預測備貨,還可以同時考量實際銷售拉貨,達到虛實整合的推及拉之全球運籌,提升客戶達交的能力並同時降低庫存及呆料的可能性。

白光華最後指出,生產力4.0可以讓製造業的運作方式,從推式需求轉變成拉式需求,讓假性需求變成真實需求,買氣才會真的變好,存貨也可以降到最低。只要有了殺手級的應用,加上大哥級的服務,就能讓工業4.0不會只是口號,也才能改變工廠管理、物料管理,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