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IM隨侍在側 虛擬資料中心萬無閃失 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member

DCIM隨侍在側 虛擬資料中心萬無閃失

  • DIGITIMES企劃

綜觀近幾年來熱門IT議題,不管是災難復原、企業永續運作計畫(BCP)、節能減碳、雲端運算、行動應用、巨量資料…等等,很明顯的,它們似乎都指向同一件事,意即資料中心資源的使用效率、可管理性、易於維護性,都必須強而有力,借助虛擬化技術,無疑是實現多重目標的必經之途。

事實上,對於不少企業而言,「虛擬化」其實早就不是新鮮話題,因為大家已有共識,「雲端運算」實為無可迴避的大勢所趨,幾乎任何事情都得扯上雲端,然而意欲邁向雲端,少不得需要歷經虛擬化這道進程。

換言之,現今似乎已無須費盡唇舌,為企業詳加闡述虛擬化是什麼、它可以帶來哪些好處,因為諸如此類的解答,環顧企業內部的IT人員、甚至某部分非IT同仁,其實都已朗朗上口;剩下來的議題,充其量只是企業運用此項技術的層次深淺,譬如是否僅用於應用開發與測試?停留在前端(Front-End)應用?進入關鍵應用服務?抑或已有多少百分比的應用程式,運行於虛擬化平台?

看起來,企業若不將虛擬化根基扎穩,想要一步登天直上雲端,似乎是天方夜譚。為何如此?

IT資源猶如水電 可被靈活分配
幾年前,在雲端運算這個名詞還未出現之際,其實不但已經有了虛擬化技術,而且存在世上的時間,也非常久遠了,因為打從大型主機(Mainframe)時代開始,該項技術即已現身。

談到虛擬化之大行其道,有三個重大關鍵,其一是半虛擬化架構(Para-virtualization)的出現,其二則是英特爾、AMD處理器紛紛支援虛擬化,至於第三關鍵,則是動態遷移(譬如VMware的vMotion)技術的演進,使得刻正執行中的虛擬機器,可以從實體伺服器A,即時移轉到實體伺服器B、C、D…或其他,並能保持既有服務之不中斷;如此一來,過去效能差勁到只適合用作開發測試的虛擬化技術,至此不再是昔日吳下阿蒙,隨著效能、可用度、管理性等…諸多功力同步大增,現在即使扛起企業關鍵應用任務,也已是游刃有餘。

如果大家記憶猶新,理當會記得數年前參與虛擬化研討會時,經常會聽到三部曲,即是整合(Consolidation)、虛擬化(Virtualization)與通用化(Utility),企業一旦循著三大步驟,做到了Utility這個最高境界後,任何的IT資源,都不再只是某台機器的囊中物,而是像人們習以為常使用的水電一般,每當有所需要,這些資源就會靈活地傳送予需求者。

而當虛擬化成形之後,過往略顯封閉的一座座IT孤島,其壁壘完全被打破,導致企業資料中心呈現重大轉變,於是乎,企業不再需要為了分區供水或供電,大費周章布建多個利用率其實偏低的基礎設施,而是將來自四面八方的IT資源,變得好像水庫或電廠一樣,通通都被彙集在一座資源池,這些資源皆可被量化,就像使用者用了多少立方公尺的水、或用多少千瓦的電,就支付多少錢;Utility這個概念,日後也被發揚光大,作為如今響徹雲霄的雲端運算。

長此以往,企業所需部署的基礎設施數量,不再像以前那麼多,當此數量減少,能耗也隨之下降,機房空間坪效同步大增,另外還包括了容錯移轉、負載平衡及系統備援效率的提升,彷彿推骨牌,可望推出一長串效益。由此觀之,虛擬化對於企業的重要性,著實不言可喻。

伺服器虛擬化 非一切努力之終點
儘管隨著雲端運算概念的推波助瀾,產生了可謂巧妙的化學變化,使得虛擬化技術蔚為企業寵兒;但深究這股風潮的箇中內涵,我們可以發現到,多數企業關注的焦點,其實只是伺服器虛擬化,它固然十分重要,但放諸構面更大的資料中心虛擬化議題,不過是一枝主幹線罷了。

也就是說,如果企業誤以為這枝主幹線,就等同於整顆大樹,那麼可就失之偏頗了。在此,暫且先不提到諸如儲存虛擬化等其餘亦屬重要的環節,光是虛擬伺服器(即虛擬機器)與資料中心基礎設施之間的搭配,就有不小的學問。

此乃由於,伴隨伺服器虛擬化、集中化,已使得IT運作環境出現大幅變化,它不再像過去那麼一成不變,更不再像從前般可以預期,而是隨著各項因素的轉變而彈性調整,如同前面提到的動態遷移技術,原本攀附在某台實體伺服器的虛擬機器,可以在維持既有服務不停頓的前提下,無縫移轉到另一台伺服器,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不可諱言,所有IT系統,欲求穩定運作,皆須仰賴一個必要的養分、也就是資料中心的基礎設施!因此IT管理者在部署任何應用服務、或設計備援機制時,不只需要規劃相關的伺服器、儲存、網路、資料庫與應用程式,顯然也必須一併考量電力、空調、環控等重要環節;在此情況下,隨著虛擬機器、應用服務出現遷移,也意謂IT環境出現重大變化,與此同時,不論是電力與製冷的供給量,絕對需要隨之調整。

有鑑於此,企業IT管理者要想維繫資料中心之長治久安,在窮盡一切努力優化IT架構之餘,對於機房的風火水電環境,亦須一併納管;只可惜,對於一般IT管理人員,要駕馭系統、網路、儲存、資料庫甚或時下最夯的雲端運算,都猶如家常便飯,掌握度相當高,但談到電力、空調、消防、門禁、CCTV…等機房基礎設施,要嘛就是狀況外,要嘛就是半生不熟,肯定無法駕輕就熟,難免讓資料中心邁向虛擬化的過程中,埋下一些難以逆料的伏筆。

統合IT端與機房端的DCIM
究竟,如何讓IT管理者,真能蛻變成為稱職的資料中心規劃設計師?其答案即在於「資料中心基礎架構管理(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DCIM)」解決方案,唯有借助這套輔助工具,才足以把看似涇渭分明、但又得相偎相依的IT端與機房端,通通納入一個可視化的統一管理平台,不再各自分散管理;換言之,DCIM稱得上是IT系統與機房設施之間的橋樑。

舉例來說,隨著伺服器虛擬化技術的實施,致使每台實體主機的資源利用率大幅攀升,導致運算能力隨之強化,消耗的電力也明顯增高,所以現今單一機櫃所需的電力,往往不再是過去屈屈的4~5kW,而是有可能飆高到10kW以上,這對於既有的配電、冷卻或UPS等能力負載,顯然都是不小的考驗。

萬一哪天某個承載企業關鍵業務系統的機櫃,真的由於某些因素而不堪負荷,導致電源出現故障,IT管理者倘若像過去一樣,只懂得管理與維護伺服器、網路或儲存等常見配備,就無法立即、甚至提前一步掌握這些異狀,僅可等著總務或設施管理人員予以轉告,然持平而論,到了IT管理者獲悉相關情節之際,似乎為時已晚,恐怕早已鑄成難以彌補的大錯。企業IT管理者意欲化被動為主動,DCIM顯然會是一大關鍵。

某種程度上,DCIM機制的完善與否,實與一個虛擬化資料中心的風險管理良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因為不管是電力系統、空調系統或環控系統出了問題,就無法繼續滿足任何IT基礎需求,值此時刻,那怕IT管理者早已用心部署災難復原機制,相關計畫看似縝密,也將淪於夢幻泡影,完全發揮不出作用。所以如何藉由DCIM擴大視野,順利推展跨界管理,顯然是企業IT人員都必須修習的基本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