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N創新局 Google強力背書 智慧應用 影音
MongoDB
Event

SDN創新局 Google強力背書

  • DIGITIMES企劃

當企業汲汲營營踏進雲端世界後,很容易就會體認到,光是實現伺服器虛擬化、儲存虛擬化,其實還不夠,且兩項技術的實踐難度,也還在可受控制的範圍內,剩下來最棘手的部分,無疑就是網路這一環。

只要一談論雲端運算,企業IT人員立即湧上腦海的頭號技術要務,十之八九都是伺服器虛擬化,而當此項技術推展到一定階段後,緊接著就會透過相關管理工具的採用,逐步建立所謂的自動化機制。

接下來,有感於大量虛擬機器所挾帶的龐大資料存取需求,難免凸顯現有儲存架構之不足,於是為了優化應用服務的執行性能,便會著手導入儲存虛擬化;更有甚者,一些較晚啟動雲端建置的企業,在規劃專案內容時,一出手便是同時實施運算、儲存等兩項虛擬化技術。

做到這裡,夠了嗎?理論上是夠的,但要不了多久,企業往往就會發現一個現象,隨著部署新應用服務的頻率提高,資料量也加大,此時即會被迫反覆重置網路設定,而且還不時因為傳遞大量資料而拖垮網路效能,尤其雲端應用規模愈大的企業或服務供應商,此類情況尤其明顯。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備感納悶,相較於運算、儲存這兩大環節,網路明明相對穩定成熟,按理說問題理應較少,無奈在於網路這一塊,不僅可能出現上述令人苦惱的現象,且在面臨多租戶(Multi-Tenancy)環境時,還經常出現瓶頸,時時扮演衝擊雲端應用效能的殺手,真不知諸如此類的難題,應該如何化解?莫非得趕緊推動網路虛擬化?而當前有哪些主流技術,最有助於實現網路虛擬化願景?

傳統網路架構 罩門一一浮現
意欲探究解決之道,不妨先從傳統網路架構的罩門開始說起。以目前舉世所見,最大規模著手顛覆傳統架構的Google為例,以往最感困擾之處,在於每回在新的應用服務上線之前,皆須大費周章針對旗下多不勝數的交換器或路由器,不厭其煩地進行CLI設定,而且為了擔心IP、Routing或防火牆出現設定錯誤情事,就莫名其妙造成網路癱瘓,因此在搞定一切設定事宜後,亦需要進行詳細的測試,如此耗時費工,難免延宕了新與服務的開通時程。

撇開Google這般網路巨擘不談,即使是一般規模稍大的企業,也一樣會在網路這一層吃足苦頭。主因在於,傳統VLAN的可配置上限,走到頂端就是4,096個ID,若在傳統IT環境,這個極限值也還夠用,但對於高度虛擬化的資料中心來說,「屈屈」4,096個ID,卻是明顯不足的。此時該如何是好?似乎別無他法,只能從VLAN Trunking下手尋求解決之道,但即使如此,用戶還是難以真正打通「任督二脈」,而且容易製造新的問題,因為當所有交換機形成了一顆相互連接的樹,彼此難免需要一番學習適應,很快就會把TCAM記憶體空間用滿,因而導致網路趨於不穩。

值此時刻,Google的革新之道,無疑將帶給世人莫大啟發;而該公司的做法,便是將資料中心網路基礎架構全面轉換到OpenFlow,也因此而造就迄今全球最大的「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defined Networks;SDN)」。

Google臨門一腳 無異為SDN強力背書
看到這裡,相信對SDN的背景稍有認識的人士,難免認為Google實在大膽。此乃由於,OpenFlow這個至今仍未甩脫實驗性質的技術,打從2006年經由史丹佛大學發表到現在,不過歷經了不到7年的時間,尚無前人將之大舉運用在商業環境,而Google竟決意揮別沿用數十年的傳統網路技術,願意朝向這個新生兒放手一搏,背後隱含的意義著實重大。

一來,大如Google的業者,都膽敢把吃飯傢伙押注在OpenFlow及SDN之上,顯見他們勢必經過仔細盤算,反覆驗證了此項技術確實可行,才會信心滿滿地做出決定,這也意謂著,SDN已非理論性、概念性的產物,而是真的可以付諸實踐;其次,在這場「豪賭」的背後,似乎也充分吐露,在虛擬化、雲端化的世界裡,傳統網路架構真的愈來愈寸步難行,不趕緊做一番「了斷」,日後包袱勢將愈來愈大。

究竟SDN為何物?顧名思義,即是揚棄過往的Routing Table,改以控制軟體所設定的政策,來主宰一切的封包傳遞路徑;說得更具體一些,就是藉由軟體式控制器,一舉取代掉傳統網路設備的「大腦」-作業系統加功能單元,繼而取得「導航」的主控權,它不再遷就於層層輾轉的網路架構,也無須繞行過去曲曲折折的羊腸小徑,而是比從前更具智慧,懂得透過持續不斷的模擬試算,在封包的來源地與目的地之間,演算出傳輸效率最佳的路徑。至於OpenFlow,則是賴以實踐SDN的交換技術。

反觀傳統網路設備,最主要的問題在於,隨著廠牌與供應商的不同,一來會產生一個個獨一無二的作業系統,二來也會根據各自的作業系統,繁衍出一個個獨一無二的特殊應用IC(Application-specific IC;ASIC),並由ASIC來執行Routing Table的演算任務。

單就上述的來龍去脈觀之,不難讓人理解,過去的網路設備充斥了封閉氣息,各自都有各自的獨門秘技,所以在看似大一統的業界標準協定外,尚埋藏了許多不盡相容的阻礙,這些由來已久的路障,無疑正是拖累網路傳輸效能的關鍵所在,這些問題,過去或許尚在人們容忍的範圍之內,但到了虛擬化、雲端化世代,從前若隱若現的「攔路虎」,將更加清晰可見!

因為傳統的階層式架構、Spanning Tree協定,猶如盤根錯節,實在塑造了太多的延遲(Latency)現象;試想,假如企業基於某些不得不然的因素,亟欲將駐留在某台實體伺服器的20個虛擬機器,即時遷移到另一台主機,卻壞在網路根本認不得Mac位址或VLAN編號,所以無法直接支援這般遷移動作,還需要勞煩網管人員以手動方式更改一切設定,其間所耗費的可觀時間,便有可能導致大量金流的憑空消失,教企業主怎能忍受?唯有以SDN形塑出最扁平、最饒富彈性的新架構,把VLANs、ACL、QoS、PVLANs或Service Routing等繁瑣協定通通拋開,才可望化解這一切的扞格。

而且坦白來說,一直以來,企業之所以為建設資料中心而付出龐大成本,某種程度上,也是被逼得替上述要價不菲的ASIC買單所致,再加上這些東西如影隨形,不管Core、Aggregation或Access等不同階層所在多有,加總起來的財務負擔,難免讓原本頗具利潤或效益空間的網路應用服務,硬生生被擠壓成為蠅頭小利。如今有了軟體控制器當做大腦,ASIC便無存在必要,可使交換器蛻變成僅須聽候差遣的Dump Pipe,只管好單純的Forwarding任務即可,一來一往之間,網路建置成本落差之大,也可望讓企業主眉開眼笑。

綜此,憑藉OpenFlow與SDN作為網路控制樞紐,隨時計算最佳路徑,任憑交換器暫時遭逢壅塞狀況,也能隨即接收到軟體的指示,自動轉向另一條暢通道路,繼續執行Forwarding任務,致使封包傳輸速度顯著提升;唯有如此,方能有助於企業加快雲端應用服務遞送的效率,即使肇因於大量行動裝置、巨量資料,突然爆出事前難以預期的流量,抑或川流不息的服務請求,都可藉由SDN展現靈活身段,透過始終優異如常的交換品質,有效克服一切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