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機房管理讓企業脫胎換骨 智慧應用 影音
MongoDB
ST Microsite

新世代機房管理讓企業脫胎換骨

  • DIGITIMES企劃

除了機電與空調設備之外,機房管理者也應考量如何將IT與其他維運設施進行整合,繼而透過IT技術順勢孕育出新世代的智慧機房。DIGITIMES攝
除了機電與空調設備之外,機房管理者也應考量如何將IT與其他維運設施進行整合,繼而透過IT技術順勢孕育出新世代的智慧機房。DIGITIMES攝

網路社群流傳一則故事,一位管理企業機房的MIS工程師,年初趁著設備更新之時汰換一批能耗不佳的伺服器,並改變機櫃配置提高散熱效果。年末會計報表指出,公司全年電費省下20萬元,總經理獎勵負責此事的傑出員工,宣布將總務部主任調升為經理。

從上面的小故事,可以看出哪些玄機?MIS做的工作,為何總務部門受表揚?按照故事的邏輯,最合理的解釋是:這家公司的機房管理隸屬於總部門。但也有可能是老闆根本不清楚機房管理、以及節能省電各是那個部門負責!

傳統上,IT部門與總務部門、資訊設備及企業維運設備是截然兩種不同的管理領域。但隨著IT科技的應用,非IT設備資訊化使得兩者統合管理成為可能。IT與總務工作兩者的分野,不再如同楚河漢界般地涇渭分明。

小故事引申出一個大道理:資訊為現代企業的重要資源,IT與營運設備的統合管理躍升為企業維運重要核心工作!節能省錢,不過是企業機房管理所能繁衍眾多的效益之一。

除了訴諸低能源、高效率外,機房管理最大的核心價值,即是讓基礎建設轉變成為IT服務,進而與雲端服務遙相呼應,並滿足在企業雲端化與虛擬化架構之下,所亟需展現的流程及服務調適性,接著一併實現自動化管理、節能管理等目標。

一路看下來,這些效益若能量化為金流,絕對不僅止於屈屈20萬元!當企業善盡新世代機房管理之責,才足以確保各種IT應用服務,隨時都能彈性調度足夠的運算資源,而且保持最穩定的運作狀態,只要做好這些事,一家原本平淡無奇的公司,或許就能搖身一變,成為極具戰力的優質企業,繼而使得營運績效大幅躍進,這些價值,肯定不只是20萬元的數倍、數十倍而已,甚至是數百倍、數千倍,想像空間之大,著實可見一斑。

儘管效益大 也帶來諸多挑戰
不可諱言,儘管機房管理可為企業帶來諸多效益,但事體總是一體兩面,有效益,自然也會有挑戰,尤其當機房已成為資訊時代的營運核心,機房管理一事,更是企業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企業必須要釐清一系列發人深省的問題,究竟哪個部門,才是企業機房管理的權責單位?是負責IT架構管理的MIS?抑或負責營運自動化設備的總務後勤?還是將該MIS的歸MIS、該總務的歸總務,彼此管好自己的事即可?但即使如此,雙方在企業機房管理工作的分野,適合繼續保持模糊不清的曖昧?

可以肯定的是,在講求基礎建設即IT服務的當下,如果把IT資產、非IT資產兩者分得太清楚,絕對不合時宜,甚至可能釀成無可挽救的災厄。

就以年初時備受關注的機房失火事件為例,假使是由總務所負責管理的極早期火災預警系統,已經偵測到有煙霧產生,此一重大訊息,難道還需要靠人與人之間的口耳相傳,才能讓負責管理IT系統的人員知悉?就算相關人員掌握情報的速度再快,但面對此刻還在進行的線上交易服務,還正在持續不斷的資料累積,以及必須等到一些時間過後,才能順利啟動的營運備援機制,IT管理人員縱有三頭六臂,也只能暗自求神拜佛,祈求接下來已經避無可避的Downtime,能夠儘早落幕,避免企業的損失擴大,如此而已。

所幸,近幾年來隨著IT技術的發展,佐以各式管理工具的誕生,終於使得MIS、總務兩造之間的鴻溝,不再像是楚河漢界般持續區隔下去,原本由總務後勤所管轄的非IT領域設備與環境,開始可以被納為企業IT管理架構的一環,而IT人員,也開始能夠掌握機電系統、冷卻空調、弱電系統以及能耗管理一系列機房管理相關工作。

DCIM現身 觸發管理思維大變革
綜觀機房管理的進化轉捩點,其實某種程度上,理應是更早之前即不乏專家鼓吹的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或ITSM(IT Service Management),只是早期機房管理人員雖認同這些理念很好,但比較不知如何付諸實踐,直到「資料中心基礎架構管理」(DCIM)概念興起,才讓原本高懸在半空中的ITIL/ITSM,得以走入尋常人家。

有了DCIM的輔助,配合機房管理思維的轉變,機房管理人員信手拈來,處處都可為企業帶來多不勝數的效益。

舉例來說,在早期,一座資訊機房從無到有,其間所牽涉到的空間規劃設計、機電、空調、消防、門禁、安全監控、IT基礎架構…等不同環節,往往被拆分為許多專案分頭進行,在此情況下,IT人員所能接觸到的供應商,無疑就是一些來自海外的資訊大廠,該如何維運與管理IT設備,機房環境面該怎麼配合,一切都取決於這些大廠所祭出的最高指導原則。

這般做法,容易產生什麼盲點?比方說,為了保護伺服器,廠商總是會建議,機房溫度應控制在攝氏20度,這個看似平凡的數據,背後卻可能引發不可承受的重度負擔,光是冰水主機、冰水泵、冷卻水塔等一干附屬設備,都必須因應這個溫度期望值,而被迫進入高規格等級,導致企業採購成本急遽增高,設備買得昂貴也就罷了,後續隨之而來的管理、維護、能耗等負荷,更是足以逼使企業喘不過氣來。

以往的不可承受之重,某種程度,起因於IT 管理人員對機房基礎設施實在太不瞭解,所以只能被動接受資訊大廠的建議,殊不知靠著DCIM打破IT與非IT之間的藩籬後,這才猛然驚醒,如果只是為了要保護伺服器,只消透過基礎設施的有效管理,其實有很多「輕而易舉」的方法可以做,不見得需要懵懵懂懂就拼命下「猛藥」,徒然耗損企業巨大資源;透過這個看似微小的管理觀念改變,可為企業節省的財務負擔,絕對不是小數字。

再者,但IT與非IT逐漸「水乳交融」後,所激發出來的知識能量,往往超乎許多人的想像。舉例來說,在過去,機房裡頭一台台揹負企業營運核心重任的IT設備,都採用所謂的單獨接地模式,這種接地方式的好處是,當某一台設備的接地線出現斷路現象,不會導致其他設備的外殼出現電壓,對於保障人身安全,顯然有其助益,但也因為接地電阻過低,造成抗禦電擊的能力偏弱,一旦出現雷擊致使電位差加大,設備毀損的機率就不小;試想,企業伺服器裡頭,裝載的都是夾帶龐大錢潮的業務或服務系統,或是撐持營運永續發展的關鍵數據,這麼容易就遭到天打雷劈,使得企業莫名其妙慘遭橫禍,豈不怪哉?

但拜IT與非IT知識鴻溝消失所賜,IT人員對原本彷若另一世界語言的接地方式,開始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與認知,知道只需要藉由小小的改造工程,即可讓沿襲已久的單獨接地,轉變成為等電位共同接地系統,不僅能幫助IT設備有效防雷,連帶可增強對於意外的線路過載、短路的安全保護能力;小小轉變,即能讓企業重要的伺服器,更加安全無虞,這個藉由知識力量所產生的價值,絕對是彌足珍貴的。

總而言之,企業若欲建構有效率的機房環境,其規劃面向必須全方位,從小處的伺服器管理、電源管理、設備整合、虛擬化,乃至於大處的散熱系統等種種規劃,都必須面面俱到,才足以創造最大化效益。在此前提下,企業因應當下的時勢潮流,對於機房設計,除需要針對機電與空調設備多所斟酌,同時也應考量如何將IT系統與機房設施進行整合,繼而透過IT 技術,順勢孕育一個資訊戰力十足的新世代智慧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