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流程 彈性服務 協同設計 製造業e化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ST Microsite

簡化流程 彈性服務 協同設計 製造業e化

  • DIGITIMES企劃

台灣過往所創造的經濟奇蹟,代工製造功不可沒,但在中國大陸「世界工廠」崛起,台商大舉外移,以及新興國家陸續以更為低廉的製造成本等因素吸引品牌大廠下單後,台灣製造業已經很難再像過去一樣,只是以承接代工訂單的模式來維持競爭力,如何透過e化來簡化生產流程,提供彈性服務,提升設計能力,賦予台灣製造業更多的附加價值,已是台灣製造業未來的發展重心。

簡化流程的基本原則

製造業必須設法透過e化簡化流程,以設法提供彈性服務,以及協同設計的能力,相關業者必須形成共存共榮,相互合作的關係,才能累積足夠的製造能量,創造全球競爭優勢。DIGITIMES攝

製造業必須設法透過e化簡化流程,以設法提供彈性服務,以及協同設計的能力,相關業者必須形成共存共榮,相互合作的關係,才能累積足夠的製造能量,創造全球競爭優勢。DIGITIMES攝

ERP系統是許多製造業用來實現生產管理的通用IT管理工具,但ERP在導入應用的過程中,往往也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大多數的製造業者會尋求ERP系統,來進行作業流程的簡化與自動化,其中「利用ERP簡化和加速生產流程,以提高效率和生產力」佔了80%、「業務流程標準化」佔 64%、「洞悉各部門的業務流程」佔 38%、「整合不同的ERP系統」佔 24%。

但ERP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規模越來越龐大,系統結構及管理流程越來越複雜,實施的步驟和方法越來越繁瑣,反而與原先期待可以簡化作業流程的目標大相逕庭。

導入ERP反而造成作業流程複雜化的原因,主因其實在於許多企業在實施ERP系統時,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ERP的原理、流程和實施方法,甚至用ERP提供的標準管理流程,去代替企業原有的作業流程。

但是事實上,不同的企業應該要有不同的流程,目標則取決於企業的需要為何。因此企業在導入前,必須理解什麼是企業真正需要的作業流程,業界專家建議,企業在導入ERP時,應該先檢討生產流程,是否符合USA原則-理解、簡化、自動化(Understand、Simplify、Automate),深入了解這些作業流程還能不能進行簡化和優化,與ERP系統提供的標準作業流程對比有什麼差距,以做為設計或修改作業流程的基礎。

USA原則的「理解」,至少要包含三個方向:所有員工對作業流程的每一步驟,有一致性的理解;能夠清楚地描述現行作業流程;能與ERP標準流程進行對比分析。圖表則是理解和描述作業流程的最好工具。

簡化則堪稱是USA原則中的關鍵要素,透過簡化可以使企業的作業流程變得更加清晰、簡單、實用,對提高企業管理水準和實施ERP的成功率,都會有相當積極的明顯效果。

至於自動化的部分,主要希望能透過ERP將作業流程所產生的資訊,如入庫單、出庫單、各種發票等,都可統一由產生單據的原始單位或負責人登錄和維護,其他有權使用此數據或資訊的部門或員工,則是在得到授權後可以使用。如此一來,不但可維護資訊的一致性,減少重複數據的產生,進而簡化作業了流程。

彈性服務要從企業價值著手

除了透過簡化製造流程,提升製造本身的競爭力外,製造業也可以透過彈性服務,增加企業附加價值,來面對外界競爭。彈性服務的能力可以分為兩類,一方面可以透過提升研發能量,提供客戶新產品規劃與設計的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往末端客戶的方向走,如何協助品牌客戶掌握銷售或維修的資源,也是製造業可以思考的轉型方向。

但企業如果希望能提供彈性服務,首先得檢視企業是否已經做好從製造業轉型成製造服務業的準備。如要評估企業是否有客製化能力,在於企業是否對於市場現在及未來對服務及產品的需求,已經有足夠的認識,包括市場需求的服務型態、產品品質、規格、售價、交期或預期效益,企業都必須要有能力充分運用資源及設備,達到最大的生產效益。

因此,朝服務化轉型的製造業,應該要經常推動有關銷售、市場行銷、服務等顧客關係管理的活動,如舉辦公開研討會。企業內部也要經常綜合運用企業資源、透過計畫、實施、組織、控制,來實現企業的品牌戰略目標,經常針對品質、交期、售價、品牌等各項因素與目前或潛在的競爭者進行比較。

此外,企業的IT管理架構,也必須從以製造為主,調整為以研究和創新為基礎,建立「以知識為主的工廠」(Knowledge-based factories)。第一優先為藉由產品客製化和生產型態的轉型。其次,整合促成技術和網絡化。最後,則著眼於非傳統技術的製造。另方面,就技術生命週期而論,短期則以發展基礎技術為主,中期則從基礎技術跨到下世代的技術,而在長期則以發展下世代的技術為主。

如目前已經廣為IBM、SAP、Oracle和Microsoft等知名廠商接受的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服務導向架構),由於可以協助企業設計、建造、佈署、尋找、執行、監測、及管理服務,具備彈性(flexibility)或可重組性(configurability),可以彈性重複使用(reuse)於組裝各種應用系統,並可以隨著環境的變遷重組商務流程,不修改程式也能客製系統,並視為是製造業未來要提供彈性服務的重要管理架構。

協同設計可突破溝通障礙

製造業之所以要努力朝向流程簡化及彈性服務的轉型方向努力,主要目的不外乎強化客戶關係、提高營運績效,以及成為業界產品及服務的領導者。客戶關係的強化,在於業者能否迅速了解及回應現有與潛在客戶的需求,提供長期持續的客戶價值。

想要成為業界產品的領導者,企業勢必要擁有強大的設計能力,以及累積設計資產。方法包括對生活的創意探析及轉換的能耐、發展與企業營運相關的美學資產能力,及建構協同設計的產業研發團隊等項目。由於前兩者必須要長期投資人才及時間,加以發展培育,企業想要在短時間內建立,並非易事,反觀協同設計,卻可以在既有產業供應鏈中,加以建構發展,值得企業參考。

由於產品設計及供應鏈的關係及互動日趨複雜,容易發生專案團隊人員溝通不良、研發與生產資訊無法同步整合等組織面、流程面或資訊面的問題。因此,企業要發展協同設計,首先要突破的問題,就是企業各部門本位主義,企業的產品開發組織,最好改為可以跨機能的專案式彈性組織,並採取目標導向的管理機制。

此外,為了改善企業與設計相關的上下游各部門,可能出現的溝通障礙及互動不良現象,設計程序不應該採用「順序性」,而應該採取「同步工程」,提升設計成員的互動性,使設計師能主動且即時解決問題,增加整體設計團隊的機動能力。

因此,研發設計資訊與產銷資訊系統也必須相互連結,CAD、CAM、CAE等與研發有關的設計系統,應該要與生產製造、財務會計、採購銷售等資訊系統整合,成為一個整合的資訊網,才能發揮同步協同設計的功能。

中小規模製造業須提升競爭力

全球經濟結構與科技的快速變遷,造成未來充滿高度不確定性,台灣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過往所累積的競爭力下,對固有的製造思考模式自我挑戰與尋求突破。

尤其是台灣的製造業,規模多半以中小型為主,營運方式以加工裝配式生產為主,雖然生產彈性大,但承受待工或待料的能力也比較差。而現在的市場瞬息萬變,大單數量愈來愈少,接單、插單與砍單的次數都會相當頻繁,容易引發系統在生產排程作業處理方面的困擾,企業必須積極面對,透過簡化流程、彈性服務、協同設計等方式,提升附加價值,才能面對來自全球其他地區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