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資源價值最大化 循環經濟讓經濟與環保共存 智慧應用 影音
MongoDB
ST Microsite

確保資源價值最大化 循環經濟讓經濟與環保共存

  • DIGITIMES企劃

線性經濟與循環經濟架構圖。
線性經濟與循環經濟架構圖。

對政府和企業來說,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一直是零和的困局,顧此失彼幾乎成為常態,即便企業會因應環保議題採取對應措施,但無論是減少碳排量或是節能,都仍會對地球環境與資源的使用造成影響,也因此聯合國在1987年就為永續發展下了定義,讓經濟、環境、社會三者可以兼顧,2016年歐洲環境總署報告更將循環經濟納入綠色經濟中,透過循環經濟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達到環境永續的目的。

要談循環經濟,必須先從現行的「線性經濟」談起。線性經濟顧名思義是產品的生命週期以線性前進,從原料開採啟動,一路到材料生產、組裝生產、消費者購買使用,最後以廢棄掩埋做收,這不但讓所有原物料最後只有報廢一途,而且過程中每一環節都會因製程、銷售、燃燒、掩埋等各種行為,使用其他資源、造成各種汙染,所延伸出的外部成本也不亞於廢棄產品本身。

台灣製造業過去是典型的線性經濟,靠著有限資源創造出經濟奇蹟,不過也由於線性經濟對環境的破壞力大,長期下來對面積不大、90%以上能源與原物料來自國外的台灣帶來了沉重負擔,此外由於資源受制於人,台灣製造業向來只能從技術研發、製程精簡與成本下降等面向累積市場競爭條件,導致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創造出更多問題,因此要從根本面解決問題,循環經濟將是台灣政府與產業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產業共生的丹麥卡倫堡

循環經濟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資源的重置與再利用讓產業共生,目前最佳案例是丹麥的卡倫堡產業共生園區(Kalundborg Symbiosis)。卡倫堡是丹麥第三大港口,1961年工業區中的煉油廠因為製程需要大量水源,在取得市政府與市民的同意後,架設水管抽取當地湖水;1972年廠區內的石膏廠與煉油廠簽約,使用煉油廠排出的熱氣烘乾石膏板,隔年發電廠進駐廠區,也架設水管,並與煉油廠的管線互連,藉此調節用水;另外電廠則與水泥業者合作,將燃燒發電後的灰燼送至水泥廠,成為水泥的一部分,電廠省去燃後物的處理成本,水泥業者減少了石灰的採購量,同時環境也得以保存。

卡倫堡的循環經濟一路發展,1989年正式定名為產業共生園區,除了原先的工業外,生技與農、漁、礦產業紛紛進駐,彼此的資源循環互用,像是藥廠與酵素廠的副產品,就成為農漁業者的肥料與飼料。在此同時,卡倫堡工業區的資源循環也與當地市鎮鏈結,工廠將廢熱回收供應給當地居民與商家使用,園區與市區共同規劃水資源,每年則減少了300萬立方公尺的水,使用煉油廠的天然氣發電後,電廠每年減少3萬噸燃煤,整個工業區的碳排放則減少24萬公噸,再加上其他諸如酵母、二氧化硫再處理,所產生的經濟十分驚人,遠超過目前其他環保手段的效益。

從卡倫堡可以看出產業共生的特色,所謂的產業共生是效法大自然法則,在純粹自然的環境中,不會出現廢棄的資源,每一生物使用後所產生的廢棄物,都成為滋養另一種生物的資源,進而形成特殊的生態系。不過大自然的生態系是天然形成,資源出現後,需要的生物或者因應而生、或者聞風而至,產業的循環經濟生態鏈則必須靠人為安排,由政府或企業組織配對成型。卡倫堡早期是因為煉油廠與石膏廠恰好在同一廠區,資源可以交互使用,後期其他產業進駐,擴大循環經濟規模,則是政府主導與企業有意識的動作,才讓產業共生園區的體系越來越龐大。

從卡倫堡看台灣,台灣無論是石化、電廠或各類工業園區,向來總是汙染爭議不斷,各地居民與政府的唯一做法就是要求遷廠,但這也是線性經濟的思維,若使用過後的資源只能廢棄,工廠無論搬遷到何處都會對台灣帶來汙染,差別只在於看不看得見而已,而卡倫堡的產業共生園區則可以證實,只要製造業一開始就做對的事,讓資源可以不斷重複使用,工業區與市區可以共存共榮。

循環經濟兩大誘因——規模與經濟效益

要創建循環經濟,規模與經濟效益是兩大重要誘因,唯有足夠的規模才能創造出經濟效益,繼而吸引相關人員投入。現在談到循環經濟,多數人都會認為是歐美國家的新思維,但其實台灣早就有相關產業,像是舊瓶、廢紙回收,在台灣早已成形,這類產業雖然利潤有限,但仍可為低收入者帶來微薄收入,因此在此一族群的大量投入下形成循環經濟,後來相關作法也被應用到高科技產業,像是台灣的弘馳、優勝奈米,都以獨到技術從廢棄的筆電、手機中淬煉出貴金屬。

不過嚴格來說,目前廢棄科技產品的再處理方式,多數仍稱不上循環經濟,原因在於不只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其他汙染,而且其回收標的也僅止於高價值的貴金屬,價值較低的部件仍被視為廢料再次丟棄。要落實循環經濟,必須讓產品整體都可再利用,製程中每一環節所產生的廢棄物與汙染、產品中每一零組件,在設計初期都有完整的配套考量,都可被移轉給下一位使用者,在不同的產業與產品中流動使用,所有資源的價值才能最大化。

過去線性經濟的價值大多體現在產品售價,循環經濟的價值則不僅在產品價格,當資源開始循環時,商機也會隨之湧現,廢棄產品內部的零組件若可不斷被轉移使用,整個循環過程中都將出現不同的商業需求。以卡倫堡產業共生園區為例,藉由產業共生,創造出4,000多個工作機會,由此可見循環經濟絕非是美麗的夢想,更將會是環境與經濟共存的唯一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