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不再出包! 從流量管理掌握應用效能 智慧應用 影音
Event
member

網路不再出包! 從流量管理掌握應用效能

前言:隨著企業e化應用,網路架構愈加複雜,對網管人來說,要負擔的工作不再只是安裝switch、router、拉好線路而已,還必須時時關注網路是否正常運作,提供同仁1個穩定、順暢的網路環境使用,因此如何做好網路效能及安全管理,是當今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

「ERP怎麼這麼慢,一定是網路有問題」、「為什麼連不上Intranet啊!該不會是網路又掛了吧」,上述情形對網管人來說,一定不會感到陌生,每回使用者無法快速或順利的存取網路資源時,總是先認定「網路」出問題;不過,網路架構係由交換器(Switch)、路由器(Router)、伺服器(Server)、應用程式(AP)等多個環節所組成,彼此環環相扣,其中1個環節發生問題,就會影響整體網路的運作和效能。

ITU-T:Network Management分類

ITU-T:Network Management分類

企業IT管理模式演進

企業IT管理模式演進

流量管理工具示意圖

流量管理工具示意圖

一般使用者,習慣先將矛頭指向網管;由於癥結點不一定在網路設備,因此,積極的網管態度應是,建立1套有效管理的法則,方能即時掌握網路問題源於何處,甚至是事前預防,拒絕再當有苦說不出的網管人。

網路管理(Network Management)涉及的面向廣泛,Foundry台灣區技術總監呂紹清表示,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ITU-T)的MM.3400 TMN定義是目前業界普遍認同的分類架構,將網路管理分為5大類,分別是故障管理(Fault Management)、組態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帳號管理(Accounting Management)、效能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以及安全管理(Security management),簡稱FCAPS。此外,近1~2年興起的IT服務架構導向管理(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IL)概念,也與企業網路管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專題焦點以效能管理和安全管理為重心,探討IT人員如何透過網路流量的掌握、分析、控制,以維持或提升網路運作的效能,並且進一步強化安全,達到事前預防。

網管人不想再揹黑鍋 不妨先從效能與安全管理下手

以往大多數企業認為網路有問題,90%只知道網路跑得慢,而無法確切了解問題癥結點;加上多數MIS或CIO並不清楚網路上跑了哪些應用,也讓維護工作變得更不容易,如此,代表了資訊部反應慢,且無法達到即時阻斷和修復,「後知後覺」非良好的管理態度。

網路效能通常是指應用程式的運作效能,影響應用程式效能的原因包括AP本身的設計、頻寬大小、設備的負荷量、使用者多寡等,而流量則是網管人員可藉以分析網路狀況的依據。

尚富煜技術部資深經理蔡旻甫指出,流量管理的效益有以下2點:讓應用跑得快以及鞏固安全。首先,在應用跑得順暢部分,隨著技術突破,線路成本下降,企業網路頻寬的取得,較數年前容易和便宜許多,但是,一昧投資頻寬並不代表可獲得較好的效益,因為,網路上可能跑著大量非關鍵的應用,例如P2P,會影響其他應用的工作效益,因此,為了讓重要的應用程式獲得較多資源,將設備、線路投資發揮最大的效益,流量管理是值得IT人員採取的作法。

第2則是強化安全,頻寬增大後,相對網路上的攻擊也可能巨幅成長,不過,等到惡意程式或病毒發作,往往已影響企業網路的正常運作,不過「流量會說話」,反映問題,平日IT人做好流量監控與管理,定期透過工具或自行撈取資料,分析1連串的log紀錄,即可掌握網路狀況,甚至及早看出問題加以修復。

思科(Cisco)技術事業群資深技術顧問錢小山建議,企業IT逐漸與業務整合,網管觀點也該跟著調整,大部分企業內部網路覆蓋率已達95%以上,少數可能已經建立定期的網路流量分析及報告制度,不過,在網路故障和網路安全異常事件部份,普遍仍未制定1套處理機制。

多數企業網管思維 仍停留在網路不斷線 企業規模和業務不同 網管政策差異大

企業流量管理有企業區域網路(LAN),如資料中心(Data Center)內系統的運作,及廣域網路(WAN)2大構面。F5亞太區技術經理Vladimir Yordanov表示,流量管理可分為2個層次:流量監控(Traffic Monitoring)和流量管理(Traffic Management),監控作用僅在於擷取系統中流量傳輸路徑、數據高低,再提供報表讓IT人員參考,例如流量監控軟體;而管理屬於進階作法,透過相關設備依據應用類別,自動配置不同資源,並且進一步採取動作進行改善,像是具主動修機制的管理軟體、負載平衡(Load Balance)、頻寬管理器,資安部分則如入侵防禦設備(IPS)等。

「企業對於流量管理的態度,依企業規模大小、業務性質,有很大的差異,許多中小企業甚至只要求網路不要時常斷線就好」蔡旻甫說。平日重視流量管理的企業,目前仍以對網路依賴甚深、安全需求高和配合法規者為主,如大型企業、金融業,和入口網站或經營電子商務的網路公司。

「為何IT人員須要多花心思管理網路,設備不是都會提供管理功能嗎?」但是,設備的管理機制只能反映問題,例如顯示不同燈號警示管理者,無法進行深入分析、找出事發原因,且僅限於自身設備,因此難提供整體網路架構的情況。有鑒於此,資訊人員可藉由標準化協定、免費軟體或採購工具,提升管理效益。

一般而言,架構單純、設備少的中小企業,可能會採用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或RMON(Remote Monitoring)等標準協定,掌握設備狀況、流量大小。一般網路裝置,如Router、Switch、Server等,皆支援SNMP標準協定,便於彼此溝通,所以MIS可定期搜集上述設備的SNMP資料,取得設備的使用狀態、警告訊息等,進而掌握網路狀況。

此外,亦可借重免費或開放原始碼的網管工具,例如MRTG(Multi Router Traffic Grapher)或snort,同樣利用SNMP協定,向指定的網路設備索取資料,省去一一蒐集資料的繁複步驟,提供CPU、RAM使用率,網段使用排名,或通知管理者網路阻塞等,但缺點仍是無法提供網路壅塞或斷線的原因。

NetQoS亞太區技術暨業務顧問Wilson Leong認為,企業選擇開放原始碼的網管工具有利也有弊,第1優點在於成本低;第2、網路上討論者眾,更新速度較快。

不過,也有缺點:第1、技術門檻高,操作人員要有相當程度的技能,才能建置、設定完成;第2、免費工具多以Linux開發,但企業的系統以微軟為主,可能出現不適用,或監控效能不佳的狀況,出問題時難有技術支援服務;第3、也是最重要的1點,要符合企業網路環境並不容易,往往須自行客製化,乍看之下,免費取得成本低,但IT人員須先研究透徹此工具、再進行客製,無形中浪費不少時間,因此人事、時間成本較高。偏重特定族群使用,如線上遊戲或軟體公司。

上述方式針對中小企業想看局部項目的分析,大致足夠。不過,對大企業來說,稍嫌不足,無法確切指出哪些環節出錯、原因為何,再加上設備可能多達上百台,所以管理者對於網路設備送出的眾多流量紀錄,往往不知從何下手,若倚賴IT人員一一檢視系統尋找答案,除錯效率較差,無法提供即時協助,難以滿足網路架構複雜的大型企業,因此市場上,許多分析流量的工具孕育而生,例如NetQoS中央流量監控軟體、或是流量管理、負載平衡等硬體。

此類工具的好處,在於透明度和加快解決問題。首先,在透明度部份,由於企業管理系統多分散在不同環節,找出答案需花費許多時間。流量管理工具提供1個集中化的管理介面,便於管理者下達指令與掌握系統運作狀況,以及詳細報表,例如網路上跑了哪些應用、各個網段的流量、使用者為誰,關連度分析等。如果內部網路區段眾多,網管人員同樣可輸入IP或是MAC位址,監看特定主機。

其次,提升了問題解決的效率,例如依據應用程式的重要程度分配不同的頻寬,如SAP、網路電話(VoIP)、IM等,可作為IT人員設定應用程式QoS的參考。另外,系統不間斷地蒐集資訊,分析流量,一旦發現異常,依照企業政策執行動作,例如即時通報管理者或立即阻斷,因此在使用者發現異狀、抱怨之前,MIS已取得相關訊息,提早解決問題。

NetQoS台灣區產品經理王健成舉例,中央網管工具會根據Network、Server和Application的正常狀況,描繪出各種界限值(baseline)或臨界值(threshold),藉此作為日後管理的依據,一旦網路流量超過baseline合理範圍,則會自動發出警訊,並調查影響服務效能的癥結所在,建立起預警中心的管理機制。而在網路安全部分,同樣有助於判斷是否發生病毒、木馬攻擊等狀況,並指出有問題的電腦。

蒐集資料的價值來自於分析

IT人必須建立1個觀念:不論是自行撈取數據,或透過管理工具統計,蒐集得來的資訊還是必須仰賴專業分析,方能反映出背後真正的意義,若無暇分析資料,效益難以展現。

盲目購買流量管理設備未必有用,由於網路效能不佳的原因很多,可能是Server、線路、網路設備本身的侷限,所以IT人第1步應先釐清問題,在心中建立想法,例如想透過工具了解什麼、要看什麼報表,希望系統做到何種程度的功能,例如發生異狀通報即可,或是必須主動做出因應,皆與設備功能、等級、價格有關。

另外,Wilson Leong表示,要做到良好的網路管理,儘關注流量仍是不夠的,必須連伺服器、應用系統一同納入管理,才能做到全方位的掌握。

◎網路設備、品牌太多難管理 網路設備廠商推出中央控管方案

由於企業網路中,總是採購了各種品牌的產品,而廠商提供的管理機制,通常只能管理、監控自家的設備,對企業來說,面臨的問題不僅是成本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管理複雜,因此開始有大廠推出可監控其他管理系統的設備,如HP Openview。

但是,此種系統監管軟體,往往只能達到監控,卻無法作出因應,也就是說,僅能「呈現」問題,而無法「解決」問題,例如阻擋或修補,因此網路設備廠商也開始推出自動修復問題的中央管理方案,像是Cisco的Active Network Abstraction(ANA)平台。錢小山表示,ANA平台的概念類似1個虛擬網路,在網路設備之上建立1層管理ANA機制,所有網路流量皆透過ANA進行分配,再利用資料蒐集引擎,藉SNMP、IOS2等標準協定,蒐集設備資訊,再進行Performance、Fault、Configuration的管理。